一、宋代医者群体的研究
从汗青角度考查,宋代的行医人员与其时的“医人”、“大夫”(龚延明:《宋代官制辞书》,中华书局,1997年,第285、286页)均有所差异,欲以宋代行医人员为中心举办研究,“医者群体”的称呼该当是归纳综合较量全面,较量得当的。
陈邦贤先生在《中国医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的“绪言”中就提到医家职位研究,阐述根基上以传统精巧医者为代表与医事制度之演变为重点。庄佳华的《试论北宋医者的社会职位之转变》(硕士论文·国立台北师范学院·1994年)一文认为在北宋时期,由于天子的重视,在“以医药施行行政”与“抑巫扬医”的治国政策下,士医生求医见识改变,医者的社会职位相对提高。但文章的时间仅限于北宋,并且存眷较多的是士医生阶级环境。杨小敏的《宋代医者群体若干问题研究》(硕士论文·河北大学·2011年)一文主要凭据医者内部社会阶级和认识意识的差异,将宋代医者群体分为一般医者群体和非凡医者群体两大类,前者包罗宫廷医官、处所医官、军医和民间医人,后者则包罗巫医、僧医和道医。并基于宋代医事制度的革新特点,别离叙述了各医者范例对古代传统医学成长的正反两方面浸染。然而,由于其时汗青条件的限制,人们的认识中仍然存在大量的误区与盲点,岂论是在上层社会照旧基层民间、都城重镇照旧乡野僻村,巫医、僧医、道医之类,因具有存在的汗青空间而不行能排除。最后,文章在梳理古代医药学成长变迁的前提下,实验从官方医学的繁盛、民间社会的忽视、炮制药剂的风行和文化溯源的惯性四个方面,归纳综合了现代社会舆论中缺少宋代到处颂扬的医学家的汗青原因,浮现了宋代医者群体不行消逝的汗青职位。朱德明先生著《南宋时期浙江医药的成长》(中医古籍出书社,2005年),书中第四章“医药学家及著作”,整理了诸多南宋时期浙江地域医药名家,反应了浙江医者群体及医药程度的成长状况。
二、宋代儒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儒医的形成,陈元朋所著《两宋的“尚医士人”与“儒医”——兼论其在金元的流变》(台湾大学出书社,1997年)叙述了宋代的医事制度与士风医俗,阐明白宋代士人“尚医民俗”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儒医”观念的呈现时间,为研究儒医问题奠基了一个精采的基本。《宋代的儒医——兼评Robert.P.Hymes有关宋元医者职位的论点》(《新史学》,1997年第6卷第1期)指出“自宋以降,‘儒医’逐渐成为医学传承的主流,这类医者大多具有儒学的根底,他们注重对医学经典的研读,其行医作风也多合乎儒家的道德尺度,与那些仅凭数张药方或几味单利便为人疗疾的医者,有本质上的差异。”张莉《宋代儒医研究——兼论宋代的“抑巫扬医”》(硕士论文·湖南大学·2008年)指出宋代儒医现象的形成是表里多方面因素配合浸染的功效。在外因方面,天子们对医学的重视以及朝廷一系列“扬医”政策的实施,印刷术、出书业的发家,儒生入仕的压力,自然灾害的频繁产生,民间巫医、庸医等诸多因素,促使习医的儒生越来越多。在内因方面,医学和儒医成长到宋代,干系越发固定。外因为儒生尚医、习医提供了各类条件,内因影响着儒生们对医学的立场。在表里因的配合浸染下宋代儒医现象形成。另外,陈艳阳《宋元时期医学步队的构成特色》(浙江中医杂志,2003 年 1 月)、徐仪明的《论孟子“仁术”说对北宋儒医文化成长的影响》(《史学月刊》, 2002年第11期)、贺圣迪的《论儒医的形成与特征》(《上饶师专学报》,1999年第5期)等文章也有所涉及。
儒医的界说,薛公忱在《论医中儒道佛》(中医古籍出书社,1999年)中对儒医问题举办了多方面阐述,他把“儒医”狭义界说为宗儒、习儒的医者和习医、业医的儒者。这个界说劈头表白儒医群体内的成员不只仅有崇尚医学、习医的儒生,也有弃儒为医成为医者的儒生。形成儒医的两个主要方法,是从医者晋升为儒医和从儒生转变为医者,这是对儒医的高度总结。李良松《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厦门大学出书社,1990年)认为:儒医,从广义上来说,可以说是把握医学常识和医疗技能的文人。他们或是弃儒从医,或是儒而兼医,或是知医而自用。”他认为文人把握必然的医学常识和医疗技能就可以被称为“儒医”。这个表述较量完善,根基上可以归纳综合各个时期儒医现象的根基特征。
儒医社会职位的研究,宋丽华《中国古代医人社会职位研究—以汉宋之间为焦点》(硕士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第三部门展开对宋代儒医的研究,作者指出固然世人给儒医有极高的评价,但医人的社会职位并没有取得根天性的改变。这从儒医的习医缘由、医人对儒学的倾向以及儒医以外医人群体的社会职位状况都能获得浮现。同时,从医人称呼的角度小结汉宋之间医人社会职位的轮廓。唐晓伟《从文医干系看大夫社会职位的变迁》(硕士论文·兰州大学·2008年)一文指出文医干系的细密水平与大夫社会职位的坎坷互为因果,宋代发生了“儒医”且职位逐渐提高,使文医干系越发细密,二者的深入来往促使大夫的社会职位进一步晋升,并终于在金元之际到达巅峰。安春平《宋代的大夫》(硕士论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1年)通过对宋代医者群体的组成、思想配景与学医方法等根基环境的考查,指出儒医开始成为一种社会脚色是宋代医学成长的一大特点,儒医的形成与成长,有助于宋代大夫社会职位的提高。从此,儒医的尽力成为促进医学成长的主要动力。
除却上述方面的研究,尚有关于某一儒医人物、处所性儒医群体、特定汗青时期儒医现象的研究。王敏《世医家属与民间医疗:江南何氏个案研究》(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一文在研究江南世医何氏家属的成长过程中对宋代儒医有所涉及。同时,作者还指出医者与患者在一个开放的医疗空间中展开互动与博弈,社会职位、干系网络、文化品级这样一些因素,在医疗场域的博弈和竞争中起到了很是重要的浸染,并影响了医疗资源的分派与流向。李似珍《从陈高由儒转医看宋代的儒医现象》(《医古文常识》,2001年第4期)则注重个别儒医的研究,文章通过接头陈高作为经学博士转而从事医学打点的小我私家经验,反应出其时社会对医学的重视,由此使医理的成长有了新的打破,促进古代医学的进一步成长。周益新《宋代儒医高若讷对中医学的孝敬》(《山西中医》,2003年10月第5期)一文具体阐述了宋仁宗时期的著名儒医高若讷在造就医学人才、整理古典医籍、精研“伤寒论”学各方面的突出业绩。除此之外,尚有诸多对宋代著名医家举办先容或考据的随笔,如陶丽华《宋代湖州名医——朱肱》(《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杨金萍、王振国《宋代医家董汲学术思想简析》(《中医药学刊》,2004年第7期)、张如安《宋代医家李怪生平小考》(《中华医史杂志》,2004年第4期)等。
三、小结
宋代医者作为对中国古代医学成长发生重大影响的群体进入学者的视野,个中宋代儒医越发受到重视,研究规模和研究深度不绝打破,成就显著。笔者认为在现有研究上还应增强宋代儒医与僧医、道医等其他医者的争锋、融会和配合推进古代医学成长等方面的研究。
(作者单元:大连大学,辽宁 大连 116600)
人们的认识中仍然硕士论文毕业存在大量的误区与盲点
毕业论文库:医学医药 时间:2016-10-18 点击: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