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思想发源于古希腊时期对人的关注,经过长期的发展, 马克思使其成为一种系统的哲学思想。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不是一个本体论概念,而是一个认识论概念。
一般说来,人们是从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实施活动来理解主体性的。主体性是行为对象性活动的发动者、承担者的主体的本质特性。因此主体性体现为主体在一定的对象性活动中对客体所具有的主动态势、能动作用、积极态度和支配地位等,表现为主体的人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1 ] (P96) 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自己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具有并表现出来的特性,其实质揭示了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MPA 教育主体及其特征分析
(一)MPA 教育主体内涵
在MPA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性、个性以及不同程度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教师的主体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MPA 教育受教育者主体性主要表现为:把教育者进行教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自觉学习提高的内在需要,主动认可教育目标;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汲取教育内容,创造性地加以内化,[1 ] (P96)?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形成一定的素质;能动地反作用于教育者,实现教学相长;通过发挥主体性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主体———行为———客体”关系链中,师生双方的教育行为是同时发出的,表明双方的主体地位也是同时获得的;当进入教育过程的双方按照社会要求分别充任教师和MPA 学员角色并发
生相应的教育行为时,他们各自就获得了这种社会角色所具有的主体地位。
MPA 教育主体及其特性作为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教育界特别关注的焦点之一,应该从MPA 教育活动的整体过程、教育认识和实践、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不同方面以及教育价值生成等多维角度进行考察。因此,笔者认为,MPA 教育主体除了应该包括教师和MPA 学员外,还应该包括国家赋予权力的教育机构(学校) 和制定教育政策方针的实体(政府或教育管理部门) 。也就是说,MPA 教育主体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二维模式,应该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学校和政府(或教育管理部门) 四维模式。教育者、受教育者、政府和学校不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各自活动(教和学) 的主体和对方活动的客体。但政府和学校主要是以给教师和MPA学员创造良好的教与学互动环境为目的。教师、MPA 学员、学校和政府四维模式又有两个层次,即教师和MPA 学员是核心层,而政府和学校是外围层。
(二)MPA 教育主体特征分析
在MPA 教育过程中, MPA 教育主体除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等主体性外,还具有同时性、社会性、客观性、平等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在“主体———客体———主体”关系链中,教师和MPA学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其中规则的制定,或者说制度的约束来源于政府,而形式更主要的是学校或者MPA 教育中心作用使然。因此
“主体———行为———客体”关系链融入了政府和学校的干预与约束。可以说MPA 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好坏,不仅是教师与学员两个主体的责任,还应该考虑政府和学校制定规则的优劣。教师、MPA学员、政府和学校之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政府的教育政策和方针会对学校、教师和MPA 学员产生影响;学校教育成果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政府的政策变化、教师的待遇发展和MPA 学员学习结果;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教学成果会对MPA 学员个人发展、学校教学质量和国家教育师资力量产生影响;MPA 学员学习成效的好坏也会关系到教师的教育质量、学校声誉和国家行政管理水平。而在教师、MPA 学员、政府和学校关系中,每个主体都具有自身的特点,担负相应的责任。各主体形成具有交互性的关系,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其他主体的主体性,在交往中各主体达到统一,各主体的整体功能大于各单个主体功效的简单相加。
二、MPA 教育主体缺失的
原因及表现
(一) 教师主体性缺失
MPA 作为一种专业学位教育模式,与一般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不同,前者更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但是中国MPA 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操作能力的现象。MPA 教育工作者虽然有多年的从事高校全日制学生教育的丰富经验,但在MPA 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并没有发挥自身主体性,不能积极、主动地根据MPA 教育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使用、教学方法、考试方式均生搬硬套普通教育的做法。现阶段,中国MPA 教育侧重于发现问题或分析问题方面,而对解决问题方面的教育培养还显得薄弱,主要表现在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及传授,只告诉学员知识的表面与大概情况。
笔者对北航两届209 名MPA 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经统计发现,教师讲课“理论脱离实际”的占26 % ,这说明脱离实际的理论学习并不能满足学员在工作实践中的需求,这也是目前中国各大学MPA 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没有注意将解决问题的办法、技巧传授给学员,也就是只“授之以鱼”而不“授之以渔”。同时教师所认同的教育伦理与MPA 学员在实际工作中所接触的行
政伦理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当教育者所认同的教育伦理与实际运作的行政伦理不相一致时,就造成了二者的紧张关系。因此,教育工作者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教法的落后性及所认同的教育伦理与行政伦理的差距,是造成教育工作者主体性缺失的重要原因。
·
MPA 教育工作是一个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MPA 学员的“主体性”发挥至关重要。MPA 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这主要是针对政府层面的。而对于学员来讲则期望通过MPA教育在增强自身能力素质水平的同时,还能在个人升迁和职业发展方面有所回报。但是,MPA 学员往往只注重知识的掌握,不注重人格的提升,无法真正做到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因此,学成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据在2004 年第二届全国MPA 论坛上公布的《全国MPA 教育状
况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学员对MPA 的“性价比”即投入产出表示不满意,只有3811 %的被调查者认为MPA 的性价比合理。[2 ] 同时, 目前的MPA 毕业生只有专业学位、没有研究生学历,而现行的国家公务员人事制度又以学历认证为准
则,MPA 专业学位与政府公务员岗位任职资格之间不相衔接的状况,导致MPA 毕业生无法凭借其学位获得在政府部门任职或晋升的准入资格。[3 ] (P82)调查发现,在回答“MPA 课程设置的内容是否有利于你的个性、事业发展?”时,问卷显示,过半数的学员(57 %) 认为“有利于学员个性及事业得到发展”,但仍有8 %的学员认为“不利于学员的个性及事业的发展”,还有35 %的学员感觉对这一问题“说不清楚”。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MPA 毕业生的投入产出比尚欠合理,从而使其预期收益无法实现。MPA 学员缺乏自我完善的内驱力,附之以角色冲突产生的精力困境,再加上投入产出比例不合理导致的预期利益受损,使得MPA 学员自我教育的自主性缺失,这也是近几年MPA 报名“从热至冷”的根本原因。
(三) 学校主体性缺失
MPA 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学校完成的,因此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其管理成效和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实践中,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办学规模轻教育质量、忽略其社会职责、投入的管理力量严重不足、不重视管理对象的主体性等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导致学校主体性缺失。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MPA 教育的教材问题。由于资料有限、编写时间仓促以及经验不足等原因,国内教材在内容上普遍存在重复、陈旧现象。二是MPA 教育案例库的建设问题。MPA 教育案例缺乏针对性、新颖性,不能与时俱进,并且可供教师使用的案例很少,这与国外大学有很大差距。如肯尼迪政府学院就有1 300 多个真实典型案例供教师教学使用。[4 ]三是MPA 教育的远程教育设施问题。比如美国的哈佛商学院、肯尼迪政府学院都有自己的案例库,完善的远程教育基础设施使得全美各个学校都可以在其实际教学中所用。而中国的MPA 教育基本上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即当面传授,不仅影响MPA 学员的工作,同时也给学校的住宿、教师等资源带来了很大压力。同时由于时间一般很集中,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四是课程设置问题。课程资源有限,在24 所试点院校中,大部分高校MPA 所开设的课程比较少,其中北京大学共46门,清华大学90 门,北京师范大学50 门。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相比,差距很大。各院校课程设置雷同,如10 门核心课中,9 门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各试点院校基本一致。此外还存在课程质量不高、课程总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5 ]
(四) 政府主体性缺失
MPA 教育在发达国家出现并能得到发展,与
其政府管理的职业化机制密切相关。中国现阶段MPA 教育中所产生的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缺少政府管理职业化机制。目前MPA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之间的衔接不畅,非公务员身份的MPA 学员毕业后难以进入公务员队伍。同时现行的国家公务员人事制度以学历认证为准,而MPA 毕业生只有专业学位,却没有研究生学历,正是MPA 专业学位与政府公务员岗位任职资格不相衔接的状况,导致MPA 毕业生无法凭借其学位获得在政府部门任职或晋升的准入资格。[3 ] (P82) 当MPA 学员把金钱、时间、精力投入到教育领域并取得学位后,很难得到职务化组织的承认,其预期收益大打折扣。政府虽然在MPA 教育本身上给予了较多关注,但却在MPA 教育相关配套的政策方面不作为或少作为,实质是政府在MPA 教育整体建设规划上缺少积极主动性和前瞻性,导致MPA 办学效果得不到社会认可。MPA教育所进行的职业化的训练不具有职业化应用的前景,主要是政府主体性缺失所致。
三、MPA 教育主体缺失的
对策分析
MPA 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MPA 学员主要是作为自主构建而存在,教师作为价值引导主体而存在,学校作为环境塑造主体而存在,而政府则应该是作为政策激励主体而存在。各主体间的协调统一是弥补MPA 教育主体性缺失的根本途径,也是MPA教育整体主体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而不单是某一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