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
明朝时,泰安知州顾景祥认为,无论是做人照旧做官,若是可以或许真正贯通这3个字的妙处,并能身体力行之,不只可以或许辅佐本身走得稳健,更能走得久远,一生无忧无患,遂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八月,以“公生明”3字为骨架,血肉饱满为一则《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平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以此作为本身的“座右铭”刻石置于泰安府衙。顾景祥的始开先河,厥后被有信仰、有理念、有操守的官员们深为认同,蝴蝶效应即一波波扩大。山东巡抚年富以端劲的楷书碑之,后又由清代名臣颜伯焘刻石立于西安碑林,峻峭、浑实、锐利、畅快,警策之余,又令人爱不释手,久久忘归。
区区3个字,字面并不深邃,但通过先贤们的阐述,可知他们对此领略得有何等透,推崇得又有何等高。因为有了“清”,便会有“明”,心明眼亮、明如日月、明察秋毫、明镜高悬、明辨长短、深明大义、旌旗光鲜等等就全都随着来了,从而被人敬若神明;有了“清”,便会有“正”,合理无私、堂堂正正、一身正气、刚直不阿、正大光亮等等也会随之跟进;有了“清”,便会自然地有清心、清醒、清廉、清平、清天等等。
“人之初,性本善。性临近,习相远……”自南宋以来,几多念书人通过它的启蒙相识了故国光耀光辉灿烂的文化。其实,尚有另一种“三字经”,固然没有人这样称呼它,但在封建衙门这个非凡的处所,其职位丝毫也不逊色于谁人妇孺皆知的版本,而且天天都高高悬挂在神圣不行加害的官府大门上。
清慎勤
这个地步就是“无为而治”。不外,这个“无为”可并非什么工作都不干,而是不折腾,不扰民,更不为了搜刮肥己而巧扬款式、苛捐杂税、酷刑峻法,只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让黎民感受不到有人在管治他们却已经暗暗地、自然地、润物无声地实施了有效管理。这不正是孔子建议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仁政”吗?可见,宓子贱是深得其师真传并笃力行之的。其实,在这个瑰丽的故过后头,真正的文章刚好被掩去了,这就是,宓子贱绝非一般的官员,他曾在中央为官,由于同僚的妒忌,政治抱负不得施展,故而去了处所。这是个具有大伶俐的人,看似奏琴做乐好逸恶劳,其实,他之所以可以或许如此逍遥,安享太平,而没有大量访民来伐鼓鸣冤,是因为下边事情做得好。
有了“慎”,就会有所敬,有所畏。就如曾国藩所言的“仰畏天命,俯畏人言”,群处慎口,独处慎心;就会慎思明辨、慎终如始、慎行如薄、慎权如渊、慎终追远、谦虚审慎。
《吕氏春秋·察贤》记实了这样一个典故:春秋末期,孔子的门生,鲁国人宓子贱受命管理单父(今山东菏泽单县)这个处所,他没有事必躬亲的习惯,也不肯深入田间地头做观测研究,只是天天在堂上静坐奏琴,就把境内管理得层次理解。境内黎民有口皆碑:“这是个好琴师,更是个好地方官。”
“清”即清廉,“慎”即审慎,“勤”即勤勉。此3字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政治家心仪了它的不朽内在。到了西晋时,晋武帝司马炎对臣下语重心长地做了这样的阐释:“为官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宋人吕本中进一步引申曰:“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羞耻,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明人《功过格辑要》又有新的发挥:“计划不过‘清、慎、勤’三字。清者大节,慎者无误,勤则能理,舍此三言,其亦何能为政哉?”
“清慎勤”,这是衙门三堂上的横匾所书。
琴治堂
公生明
其实,“鸣琴而治”不光单是“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它的焦点是一个“仁”字。“琴治堂”的楹联即是极好的诠释:“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他升迁到此外处所后,继任者叫巫马期。这个巫县官终日栉风沐雨,早出晚归,昼夜不闲,最后管理得也不错。巫马期向宓子贱询问个中的缘故。宓子贱说:“我的做法叫用人,你的做法叫用力。用力干事的人虽然劳苦,用人立功的人虽然空隙。”
此3字最早语出《荀子·不苟》,曰:“公生明,偏生暗。”也就是说,没有偏爱便没有成见,也就不会滑向过火的泥淖。合理,便没有先入为主,便没有影响判定的各类工钱的滋扰,塞蔽心灵的乌云便自然烟消云散。沧海月明三万里,扶桑亮彻遍宇宙。物之理,事之理,天地之理,人之长短还能不明察秋毫吗?
宓子贱连门都不出,如何才气这样?显然,是他的知人善任、政清事简之故,所以才气收到事半而功倍的结果。可见,“鸣琴而治”,不可是一种高深的率领艺术,也是深得“大道至简”的真髓,从而告竣“以简驭繁”的统御期许,这种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从容自信的翩翩风貌,风生水起、举国赞颂、国君宠任的大乐成无疑是封建官员的表率和规范。诗人杜甫这样歌咏曰:“宓子奏琴邑宰日,终军弃繻英妙时”(《题终明府水楼》);“尘满莱芜甑,堂横单父琴”(《赠斐南部》)。其间布满了诗人无限的推崇和钦服。宋代被誉为铁面御史的大清官赵抃,无论上任或离任,都只是一琴一鹤相随,显然,人们一看便知这是宓子贱的“粉丝”,而他的精采治绩和口碑,无疑又是一个宓子贱穿越而来。
“公生明”3个遒劲的大字,每个收支衙门的食俸者随时都可以目击之,心念之,有公则有明,则不会生糊涂念,说糊涂话,做糊涂事,虽处风浪之地亦可闲庭信步平安无事矣。
在封建社会,一进衙门,首先就会发明一块庞大的碑石正正威严地耸立于大堂前,这就是有名的“诫石”。“诫”者,警诫、劝诫之意也。工具是谁?虽然是天天在这里威风八面行使权力的官员大人们。明太祖朱元璋对这个群体自始至终没有什么好感,他曾多次将其喻之为“贼”,认为只要天子稍不把稳,他们就会盗窃黎民的膏脂,盗挖国度的基石,这样让人费神的一群,不随时申诫还了得?!它的阴面刻的就是十分有名的16字铭言:“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而阳面刻的是更为显眼、更为精通、更为庄严的“公生明”3个楷体大字。
历代天子虽然推崇和表扬宓子贱这样的官员。厥后的仕宦们不管可否做到,也都以其为标榜,于是,县衙的二堂逐渐就有了另一个好听的名字“琴治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