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处所高校学报都办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特色栏目,重点栏目突出。观测的7家学报全都开设特色栏目,根基形成了以一个重点特色栏目为焦点,一个或多个非重点特色栏目为帮助的栏目名堂。重点特色栏目在该期栏目标一档,位置突出;非重点特色栏目在栏目标二档或其他档位。可见,开设特色栏目浮现学报特色是处所高校学报的共鸣。(见表1)
1. 加强栏目标持续性,担保栏目标载文量。一个特色栏目要在该研究规模形成必然的影响,真正浮现出特色,加强栏目标持续性、担保相当的载文量是必不行少的。一般说来,每期社科版学报都应该开设有特色栏目,并且每期载文量不该少于2篇。“栏目专题收稿总数呈上升趋势,反应栏目影响面在慢慢扩大”。[4]一个优秀的栏目是由社会国民和学界同仁承认的具有特色的对象逐渐演化而来的,因而要做到命名、按期、定量、定责任人的“四定”。[5]栏目名称、开设期数、载文量、栏目主持人和责任编辑不变了,特色栏目标社会影响、知名度才气提高,稿源才气不变。(节选)
一、特色栏目建树近况
三、改造发起
1. 特色栏目开设数量不尽公道。如表1,7家学报都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色栏目,个中2家学报特色栏目数量高出3个。重点过多就无法突出重点,处所学报要办出特色,应尽大概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会合操作,争取资源操作的最大化。开设过多的特色栏目减弱了读者对重点特色栏目标存眷,也分手了本身对栏目建树、作者步队造就的心力。
二、问题阐明
2. 特色栏目持续性不足,颁发文章数量太少。7家学报中每期都开设有特色栏目标有5家,个中非重点特色栏目每期都刊文的期刊数为0,说明特色栏目开设的持续性不足。(见表1)有两家平均每期重点特色栏目载文量不到两篇,平均每期载文量高出4篇的也只有两家,均占比28.6%,说明只有占观测总数近1/3的学报载文数量较多;还有近1/3的特色栏目载文数量过少,不敷以形成特色研究的小气候、特色不足突出或对相关特色研究的影响有限。(见表2)
3. 特色栏目建树与高校的学科建树起到了相辅相成的浸染。处所高校的办学宗旨之一,是为处所的经济社会文化处事,处所高校学报也应牢牢环绕这一宗旨,为高校的解说科研处事,为学科建树处事。处所高校为处事处所经济文化,办出特色,都设立了一些科研机构,这些研究机构既浮现了高校的地区文化特色,同时也是学校的重点建树学科或优势学科。如表1所示,7所处所高校都办有各自的科研机构,而学报特色栏目标设立和这些科研机构有着对应的干系。如《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开发“土家属研究”栏目以来,依托该校南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环绕土家属的政治、汗青、经济、哲学、宗教信仰、修建艺术、歌舞戏剧、风尚习惯等研究偏向颁发了300 多篇论文,个中被《新汉文摘》《全国高档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权威文摘类刊物转载、摘录的文章就近80篇。在办妥栏目标基本上,该学报还举行了一些有关土家属研究的学术集会会议,筹谋出书了《土家属研究丛书》16部,使《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土家属研究”栏目成为中外学者研究土家属的重要和焦点载体。
4. 特色栏目标配置依据还较量单一。7家学报的特色栏目配置根基都以处所的地区文化特色为依据,有些栏目并未和该校的学科优势、特色相团结或结归并不细密。有的学校自己对特色研究的重视不足,如某些高校的科研机构仅挂靠在二级学院,并未作为单设的校级科研机构。有论者总结出今朝我国高校社科学报开办特色栏目标6种模式:揭示学校特色、突出地区汗青文化、追踪学术前沿、借助专家学者、依托专业学会、于“无特色”中创特色。[3]这6种模式未必就将所有的特色栏目开设模式归纳综合殆尽,但今朝处所高校特色栏目标创建过于依赖地区、汗青,靠昔人用饭的环境还较量普遍。如何浮现学校的科研优势和特色,紧跟学术前沿和时代步骤,是栏目筹谋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2. 特色栏目浮现了学校地址地的地区文化特色。7家学报特色栏目标开设宗旨都浮现了内地的地区特点,如孝感自古有孝子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是民间孝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湖北工程学院学报》将“中华孝文化研究”作为特色栏目也就顺理成章了;襄阳是有着2800年建城史的汗青文假名城,有着诸葛亮躬耕隐居地——隆中,三国汗青中许多著名的史实产生于此,《湖北文理学院学报》将“三国汗青文化”作为特色栏目彰显了地区文化特色;郧阳师范专科学校地址地十堰,有着我国著名的玄门圣地——武当山,研究玄门和武当文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之所以将处所高校学报作专类研究,是因为处所高校学报面对着大抵相似的“生态情况”,非焦点期刊、地址地非省会都市、面对着优秀稿源和办刊经费不敷等多重压力;也有着配合的成长欲求,为本校的解说科研、学科建树处事,力争办出特色。 “专业特色是期刊的保留之道”,[1]办妥特色栏目是彰显学报特色的途径之一,本文选取湖北省7家处所高校学报,对处所高校学报在特色栏目建树方面的近况与问题作实证阐明,并在此基本上提出改造的发起。
有论者认为形成特色栏目应依据三点:地区特色、汗青传统、学科优势。[2]这三个依据很难支解清楚,往往是相伴相生,配相助为依据的。汗青传统培育了该地的地区特色,而处所高校出于处事处所经济、浮现处所特色的需求将其作为重点学科加以建树,从而形成学科优势。
3. 作者步队学历职称布局和表里稿布局不尽公道。非本校作者比例高出70的有3家,占比42.8%,说明相当多的学报特色栏目过度依赖校外稿源,校内稿源不敷。反应出学报对本校的学科建树孝敬不敷,对本校科研刊行动用,尤其是造就校内青年作者的力度还不足。同时,表里稿比例过于悬殊,也倒霉于形成不变的作者步队。具有博士学历或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作者高出70%的有5家,占比71%,说明相当比例的处所学报吸引了高学历、高职称的作者步队。别的也说明在该研究规模中青年研究者参加不足,研究规模有大概呈现人员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