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网论文写作网

论文写作网电话
论文写作网免费咨询电话
18132681470

德国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及借鉴价值

毕业论文库:工程师 时间:2016-10-18 点击:

  德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工业强国。工业产品和服务由于技术精湛、质量上乘具有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德国的工程教育对工程师的培养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在世界工程教育领域内,德国工程教育和工程师培养模式被公认为是两大成功模式之一。成为世界各国效法的典范。
近几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国从事高等教育的人们都在实践与思考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探讨如何使我国培养的高等工程技术人员能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我国明天的工程师拥有通行世界的资质。中国工程院、劳动人事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协等部门正在组织研究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工程师资质制度。以期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与国际注册工程师制度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体系和工程师制度。因此。研究和借鉴德国工程教育以及工程师培养途径方面的经验.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德国工程教育和工程师制度的概况
德国拥有独特而较为完善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高等工程教育机构大体分两种类型:工业大学和高等专科大学。另外还有一些传统大学和20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综合高等学校(C,esamthochschulen)也设置工程学科。德国大学传统的学位制度很特别,即实行两级学位制:硕士和博士学位。没有欧美通行的学士学位。工业大学对于学生的培养注重研究,其工科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大学文凭工程师。高等专科大学对于学生的培养偏重实践应用。学生毕业后被授予高专文凭工程师。德国高校之间的水平差异不是很显著。工业大学和高等专科大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分工和定位上。前者培养研究型工程师,后者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以上文凭均具有同等的职业鉴定资格。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德国在保留传统学位的基础上开始引进国际流行的学士预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引进新学位后开设的“国际课程”。根据学制长短可分别获得不同的学位:学习5_6个学期考试合格获“学士”(Bachelor)学位.在此基础上再学3—4个学期可获“硕士”。
由于德国目前是两种学位制度并存。其工程师制度也是新旧并存。持有传统学位“文凭工程师”的工科毕业生毕业后即获得工程师头衔,具有工程师从业资格。新引进的学位是国际上流行的、有着浓厚的美国色彩。并参照国际惯例开展专业认证工作。德国工科专业认证机构一ASIIN是德国唯一面向工科、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等本科教育项目、硕士教育项目的认证机构。经过ASIIN认证的专业点的毕业生可以获得“欧洲工程师”的头衔,通用于欧洲各个成员国。鹏二、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特色
1.将工程教育与工程师资质制度融为一体。德国的工程教育实行“文凭工程师”制度。工程教育与职业资格是紧密连在一起的.培养出来的文凭工程师既是专业学位,又是职业资格。工科学生一拿到文凭和学位。社会就认可其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有资格独立从业。在德国.高校就是工程师的资质鉴定机构。高校按照统一的培养标准培养成品工程师,使得工程师的质量得到保障,而且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强。不必接受职业岗位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受到社会的欢迎。
2工程教育以培养成品工程师为目标。德国高等教育总法将培养目标规定为“教学和学习应为学生今后从事某一职业打下基础,按学生所学专业传授给他们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他们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制国家里以负责的态度从事科学艺术工作的能力”。日另外德国高等教育总法第18条第1款规定“通过高等学校考试。即完成一项职业教育的学生,由学校颁发大学毕业文凭'并在文凭中注明所学专业”。一3.培养模式是一种完整的成材教育。由于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成品工程师。所以德国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全部是在高等学校学习期间完成的(大约六年左右的时间),属于专才模式。具体表现在:①教育与训练一体化。日任何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必须具备学识、技能和经验,德国工程教育将大学教育与工业训练有机地揉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连续完成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成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两个阶段,并通过严格的理论教学和充分的工程实践来实现培养目标。②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取向。这种专才教育模式强调职业取向的统一必修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精神。除了对学生的实践时间和实际经验有明确要求外。毕业设计或论文的选题均来源于实际的科研课题或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真题真做。
4.建立专业认证与工程师资质的国际互认机制。
由于德国的学位制度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不一样。是两级学位制,难以在国际上流通,再加上学习时间长,缺乏对外国学生的吸引力,因此德国进行了学制改革。引进新学位、开设国际课程和加强国际合作.在保留原有学位制度的基础上引进国际上通行的学士——预士学位及其课程时,为了确保新学位及其课程的质量,联邦德国《高等教育总法》规定对新设立的学位和专业必须进行评估和认证。经过几年的实践,工程学科成为开设新学位和课程最多的领域。因此专业认证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督工具和管理手段.在德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广泛展开。为了加快推进工程师资质制度的国际互认。德国已经进入工程教育评估国际框架——华盛顿协议组织,参照国际惯例开展专业认证工作。另外还积极推进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德国工程专业认证机构2004年开始推行欧洲认证工程项目。EUR.-ACE是实现欧洲高等教育区的重要措施之一.有26个欧洲国家加入.目的是建立欧洲的工程教育认证和工科毕业生认证体系,经过其认证的专业点的毕业生可以获得“欧洲工程师”的头衔,通用于欧洲各个成员国。德国在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质的国际互认方面已经迈出了一大步。
三、与工程师资质制度相适应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思考
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质制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学生通过大学教育获得今后从事工程工作所必须的基本技能、知识和能力,为进入工作岗位作好准备;工程师资质制度对工程师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要求对学校教育有引导作用,会推动与工程师资质制度相适应的工程教育改革。
目前中国的工程教育与工程师资质制度长期以来缺乏必然的联系,两者严重脱节。我国工科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只是工程师的毛坯。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下,毕业5-6年以后才能获得工程师资质,而且“工程师”头衔在我国是职称而不是执业资格.它对工程师执业水平没有规范.评出的职称与从业岗位之间缺乏必然联系,圈中国的“工程师”成了与教师技术职务相当的学术头衔。
这种按照传统人事管理模式建立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对工程教育没有引导和激励作用,也不利于中国的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走向国际市场.因而中国工程界和高等教育界越来越关注专业认证(评估)与工程师资质制度的建设。不少知名学者、工科大学校长多次呼吁要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注册工程师制度,加快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适应的工程教育改革。我国现有的注册工程师制度仅在建筑师、结构工程等专业领域开展。其它行业与专业还没有完全展开。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
工程师认证是经济全球化的一项必然需求.虽然工程师和工程教育的认证目前在中国涉及的还不多,但从长远看。为了更快地与国际接轨。中国进行与工程师认证相适应的工程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是符合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方向的。一旦注册工程师制度全面铺开。工程师认证的标准与需求这根无形的“指挥棒”将深刻地影响工程教育的一系列重要环节: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践环节、考试考核等。嘀校作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必须认真思考中国工程师认证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将给工程教育带来的影响。以及工程教育本身如何有准备地为培养合格的工程师做好责无旁贷的那部分工作。从培养宽口径的专业人才与强调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能力的角度看.德国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应该按照“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并探索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1.立足工程师的素质要求,切实改革课程体系。根据工程教育的特点。工程是综合应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现代工程具有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复杂性等特征要求现代工程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科学技术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以外.还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注册工程师考试内容代表了工程界对注册工程师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的要求。霸因此,工程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与此相衔接,从教学体系上向注册工程师的培养模式转变,强调课程的整合性。促进教学内容的综合化,以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其中,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实现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注重以问题为中心来设计包括工程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和管理知识在内的跨学科相关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注册I程师的知识结构要求相适应。
2加强实践环节.面向工程实际。工程实践训练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全面素质与能力的十分重要的环节。工程专业的许多知识和技能必须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掌握。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工程教育在人才培养上,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实践环节薄弱,缺乏基本的工程训练和工程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工程实践锻炼不够,社会适应性差。可以借鉴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在培养模式上加强实践环节,增加实践课时。加强学生的工程技术实践操作能力锻炼和训练。增加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必要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在课程体系中将坚实的数理科学基础和工程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工程教育真正面向“工程实际”。以适应国家推行的注册工程师制度的要求。
3.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把握工程专业教育的学历标准和经历要求。现阶段我国工程教育类教师培养和评价过分重视学历。忽视工程能力和教学能力,这种培养和评价“误区”导致培养出来的教师缺乏必要的工程经验。而且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难以进入人才培养环节。于是有人提出:我国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而很少有“高级工程师级教授”。窟德国高等专科大学的教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并且至少5年以上实践经验,在学校里仍然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中国工程教育中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德国高校对教师实践经验有明确要求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如何培养合格的工程师,一个亟待正视与解决的问题就是改革教师队伍。对工程类的专业教师既要有学历要求.还要有工程经历的要求。一方面要公开招聘具有工程师经历的教师.或者是聘请企业中有经验的工程师进入课堂讲学或在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活动,或是加强教师继续工程教育,通过这些方式来弥补教师工程经验的不足。
4.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真正建立起政府一院校一企业相互合作的良性机制。工程教育固有的实践性,决定了工程院校应与企业进行广泛合作,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德国从法律上明确企业应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企业把参与工程师后备力量的培养视为一种社会义务,德国学校与企业的良好合作机制说明了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个重要途径。中国目前现实的情况是,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并未很好地开展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是未形成一种良性机制,企业缺乏积极性,政府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没有制定完备的工程教育评估认证标准。学校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等。要改变这种现状,政府、学校、企业都必须承担相关的责任。并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总之。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实施,为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国工程教育存在诸多不足,学校教育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缺乏紧密联系,因此,借鉴德国工程师培养经验。进一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使之与正在建立和完善之中的注册工程师资质制度相适应.已刻不容缓。

上一篇:影响工程师伦理的因素分析
下一篇: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

| 工程师推荐

更多
德国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及借鉴价值-工程师:德国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及借鉴价值文章链接:/lunwen/gongchengshi/4514.html

| 论文创作推荐资讯

更多 毕业论文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