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逐渐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均有令人瞩目的表现。随着职业教育发展外部环境的日趋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质量仍然是近几十年来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尽管我国在职教师资培养方面做出了诸多改革尝试,但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仍不完善,既缺乏培养高层次职教教师的渠道,又大多复制普通师范教育模式,无法彰显职教教师的特色。而当我们放眼国际,发现发达国家的师资培养或教师教育都经历了一个从非组织化到组织化的过程,组织化的教师教育发展同样也影响着各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改革进程。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职教教师培养已逐渐体现了专业化的态势,形成了不同的职教教师培养模式,基本实现了职教师资培养的外在形式专业化;与此同时,促进专业教学论等职业教育基础学科的教学与研究的发展,也成为了许多国家推进职教师资培养内在实质专业化进程的共识。综上,基于对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困境的思考,使得本研究投向了国际视野,并聚焦在了发达国家职教师资培养专业化的外在形态和内在功能上,力图找寻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改革有益的借鉴与启示。具体而言,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各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化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是如何促进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二是各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化的基本经验及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借鉴与启示是什么?聚焦于上述核心问题,本研究着眼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现实困境,以探寻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外在形式专业化和内在实质专业化的发展路径为逻辑起点,以VPCK(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知识)为理论工具,以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为主要方法手段,并遵循“由演绎到归纳”的研究路线,展开了四个模块、七个章节的研究内容。第一模块以本研究的意涵解读和分析框架构建为核心主题,具体包括第一章“绪论”以及第二章“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分析框架”两个章节。随着教师专业化的概念逐渐从社会学意义过渡到教育学意义,其中心议题亦从关注教师外在社会地位的提升转向关注教师内在的专业发展,这也使得师资培养从职业定向型转向了专业化的师资培养。因此,专业化也成为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必然取向。然而,从世界各国教师教育的改革来看,师资培养在外在形式上逐步走向了“专业化”的道路,而较易忽略教师内在的专业发展。而20世纪80年代舒尔曼针对普通教育领域提出的PCK(学科教学知识),从知识论的角度为师资培养内在专业化提供了一种新视角。鉴于此,该模块将普通教育教师研究领域的PCK相关理论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并对其进行再概念化为VPCK(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知识),以作为考察职教师资培养内在专业化的理论工具。基于上述分析,该模块最后选取英国、美国和德国作为本研究的比较单位;确立历史分析和剖面分析两·条研究线索;从外在结构和内在功能两大维度上选取专业标准、资格认证、课程设置三大基本要素以及VPCK的培养作为本研究比较分析的参照项;并最终构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比较分析框架与分析模型。第二模块以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历史演变、基本要素和主要特点分析为核心主题,具体包括第三章“英国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第四章“美国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以及第五章“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三个章节。为了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现各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情况,首先,该模块围绕专业标准、资格认证、课程设置三个变量分别对各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历史资料进行梳理并对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发现各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均呈现出组织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态势。接着,该模块分别对三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三大基本要素——专业标准、资格认证、课程设置进行了剖面呈现,并运用VPCK理论工具对三大基本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各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形式专业化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与此同时,各国也在采用各种策略围绕职教教师的VPCK促进职教师资培养的内在实质专业化。最后,该模块基于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分析模型中的维度,分别对各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各国在该模型中的不同维度上均有不同形式的体现。基于不同特点的呈现,该模块分别对三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型进行了构建。第三模块以三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异同分析和经验总结为核心主题,包括第六章“三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比较分析”这一章节。该模块运用第二章所构建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比较分析框架,对英国、美国和德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横向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三国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具体包括:专业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培养模式、开放性与封闭性的培养途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专业标准、基于能力与基于资历的资格证书、综合性与专业性的课程设置。与此同时,三国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共性,具体包括:管理权力的下放、师资培养的专业化、关注教师的VPCK、重视教师的教学实践。而基于对英国、美国和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差异与共性的分析,可以发现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一般规律:一是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二是构建制度化培养框架;三是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第四模块以基于国际经验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改进对策为核心主题,包括第七章“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借鉴”这一章节。该模块首先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历史演变做简单回顾,接着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专业标准、资格认证、课程设置三个基本要素进行剖面呈现,发现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政府的主导作用、项目化的培养体系、基本要素的相互独立。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中央集权缺乏配套措施、专业教育的开放性较低、专业标准的操作性不强、资格认证忽视培训过程、师资培养课程体系的割裂。最后,本模块基于VPCK视角,借鉴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国际经验,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改进对策,具体包括:建立“政府-市场”的管理机制、确立职后培养为主要途径、完善职教教师专业标准、建立“过程导向”的资格认证制度、改革职教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并试图构建了理想状态下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模型。总而言之,本研究从理论和方法层面在职教师资培养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理论层面上,本研究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化划分为外在形式专业化和内在实质专业化两个维度;同时提出VPCK,以作为考察职教师资培养内在实质专业化的理论工具。方法层面上,本研究运用比较研究法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进行比较分析,构建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比较分析框架和分析模型。最后,本研究得出了主要结论:西方国家职教师资培养体现了从形式专业化到实质专业化的转向,而促进职教师资培养实质专业化的工具是VPCK理论;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我国职教师资培养长期以来走的是实质专业化道路,但该实质专业化道路与西方国家有着本质区别;今后我国要向西方国家学习通过形式专业化提高职教师资培养专业化的普及性,同时也要保留实质专业化的“优良传统”,形成形式专业化与实质专业化相辅相成的局面。 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