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测验内容趋于实用,经学类试题查核转向
在康、梁等人的努力催促下,光绪帝于“百日维新”期间,下诏变法,改良科举,废八股改试策论。上谕中说:“乃迩来民风日漓,文体日弊,试场献艺多半循题对于,于经义罕见发现。而谫陋空疏者每获滥竽充选,若不因时通变,何故励实学而拔真才?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12]。
一、引导思想界转向,改良科举呼声高涨
继常州“今文经学派”庄存与、宋凤翔、刘逢禄等人的奠定,至道光年间,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家,借经言政,揭破社会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今文经学走向昌盛,风靡一时。诚如周予同所言:“一直到了清代的中末期,因为社会、政治、学术各方面趋势的会集,于是这骸骨似的今文学忽而复生,居然在学术界有当者披靡的现象”[1]。今文经学的昌盛不只“激发了汉学自身的破裂”[2],并且“当这一学术思想民俗,被这些试图开宗立派的学者推到极度,并有意将这种学术取向与乾嘉时代的古典之学对立起来的时候,它在某种水平上好像真的改变了清代的学术舆图,激发了相当深刻的思想与学术转型”[3]。这一重大的学术转型与科举测验之间存在着多么干系?又会对晚清的科举测验发生什么影响?本文便就此试以分解,以求教于方家。
“董仲舒《春秋决事》十六篇,今佚不传。《困学纪闻》所载凡三,另外另有存着否?《周礼》为周公致太平之书。后之用者,惟宇文泰、苏绰差为近古。而刘歆、王安石或以文奸,或乃至弊。岂《周官》果出于伪托欤?抑不善用者之过欤?[14]”
晚清今文经学的昌盛,不只敦促了晚清科举的制度厘革,并且还对测验内容发生了深刻影响。详细表示在科举试题上,则是由原先注重观察考证学试题转向讲究实用。这在晚清的历科殿试策问中表示最为明明。譬喻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殿试,制策以经义、货币、水利、用人发问,在策问的最后提到,“夫研经训以求实用,权食货以阜民生,讲疏浚以利农功,等俊乂以熙治绩,皆经邦之要道,立政治宏纲也”[13]。道光二十一年(1841)辛丑恩科殿试,讲究实用的基调则更为明明,“士不通经不敷致用。经之学不在寻章摘句也,要为其有用者”[14]。纵观晚清的各科殿试策问,可以清晰地看出,事关国计民生、治国安邦的问题大大增加,而乾、嘉时期殿试策问中关于经学源流,经籍版本分辨,史书编制类等考证学试题则迅速淘汰,甚而消失。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晚清社会现实所导致的“经世致用”思潮鼓起,目前文经学对付这股思潮的鼓起则有明明的火上浇油浸染。
戊戌年间,廖平以及康、梁等人对付科举制举办了激烈报复,大大敦促了清廷厘革科举,废八股改试策论的决定出台。廖平从“托古改制,因时救弊”的态度出发,严厉批驳了科举制度的漏洞,认为科举麻木国政,造成国度衰败。因此,他主张科举测验内容应用《王制》来代替小学训诂,而制度应该以策论来取代八股时文,“以救时言《王制》之易小学,亦如策论之易八比试帖也”[8]。康有为则激烈报复八股文迂腐无用,空疏谫陋,阻碍人才造就。“八股清通,楷法圆美,即可为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瞠目,不知何语矣”[9]。“方今国是艰危,人才乏绝,推原其由,皆因科举仅试八股之故”[10]。而其跟随者梁启超对八股取士的进攻更是犹过之而无不及,他说:“科举不改,智慧之士,皆务习帖括,以取繁华,趋舍异路,能俯就乎?”,“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11]。而且号令将西学引入科举测验,造就实用人才。
其次,晚清科举测验中经学类试题由以前侧重查核古文经学源流、经籍版本等问题转向查核今文经学经籍真伪、师承源流等问题。如道光二十一年(1841)辛丑恩科殿试中的经学策问:
二、促成科举厘革,废八股改试策论
晚清今文经学的鼓起,对付引导常识界、思想界走出考证学繁琐细碎之泥潭,转向“经世致用”无疑有着庞大的敦促浸染。思想界将眼光聚焦于科举测验这一千古旧制,针对其与社会脱节,不能选拔实用人才、空疏无用等问题,纷纷畅言,厘革科举呼声日渐高涨。
19世纪50~60年月,思想界纷纷借用今文经学,指陈时弊,建议科举厘革,个中以冯桂芬(1809~1874)最具代表性。冯桂芬认为必需对科举制度举办改良,“嘉、道以降,渐不如前。至近二三十年来遂若探筹然,极工不必得,极拙不必失,缪种传播,非一旦夕之故,断不行复以之取士。穷变变通,此那时矣”[7](P37)。他认为科举测验“不外别其智慧智巧之高下罢了……然所试之事太易,则智慧智巧之高下不甚可辨”[7](P38)。因此,他积极发起加大测验难度。在试艺检阅上,他主张变合校为分校,实行三场各一主考,别离检阅的方法,以降服“以一艺之黑白为去取”[7](P38)的漏洞。
在设问中,不只提到了董仲舒的《春秋决事》,并且指出《周礼》一经被刘歆所篡改,让应考者答复《周礼》的真伪问题,是否为刘歆伪造。而在《周礼》的真伪上,龚自珍认为《周礼》乃是刘歆篡改,借王莽改制而立于学官,加之经名。
龚自珍针对科举离开实际的漏洞指出:“当代,考场之文,万啄相因,词可猎而取,貌了拟而肖,坊间倾本,如山如海,四书文禄士,五百年矣,士禄于四书文,数万辈矣,既穷既极”[4]。故此,他斗胆提出要破除八股文,改试策论。魏源则对八股取士空疏无用举办了报复,“试文衡,试言职,试枢密,无非衡书艺之工敏,声律骈偶之巧丽,罔知朝章、国故为何物,其部曹观政,无非胥史文例是求,罔知漕、盐、河兵得失安在”[5]。魏源认为必需改良八股取士制度,以实用常识来选才。“国度欲兴数十年之利弊,在综核名实始。欲综核名实,在士医生舍楷法帖括而讨朝章、讨国故始。舍胥吏案例而图讦谟、图远猷始”[6]。
这一重大的学术转型与科举考试之间存在着何等论文毕业关系?又会对晚清的科举考试产生什么影响?本文便就此试以剖析
毕业论文库:教育教学 时间:2016-10-11 点击: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