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于社会资本的定义,由于视角不同,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涵义,并逐渐向信任、规范与网络三个方面收敛。在社会资本水平越高的地区,其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就越高,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效果也就越好。目前,我们应注重培育社会资本,完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信誉(信任)机制,不断提高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效果。
【关键词】 社会资本 会计准则执行 信任
高质量会计准则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础,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会计准则的执行又比单纯的会计准则本身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更为关键。Kothari(2000)认为会计信息的质量是会计准则的质量与会计准则执行效率的函数。王跃堂、孙铮等(2001,2003)指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不仅有赖于通过会计改革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而且离不开执行机制的改革来提供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支撑系统。目前,关于会计准则执行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会考虑制度因素对会计准则执行效果的影响,其中大多关注的是正式制度对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而忽视了非正式制度的作用。而在非正式制度中,受到关注最多的且研究也最多的是社会资本,然而,迄今的经济学或会计学文献尚缺少探讨社会资本对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问题。鉴于此,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一、社会资本的涵义及测量
关于社会资本的定义,不同学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赋予了社会资本以不同的涵义。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资本概念首先由雅各布斯(Jacobs)于1961年提出。他在《美国大城市的存亡》一书中说道,“网络是一个城市不可替代的社会资本,无论出自何种原因失去了社会资本,它所带来的收益就会消失,直到而且除非新的资本慢慢地不确定地积累后它才会返还”。而把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的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Bourdieu),他把社会资本界定为“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换言之,与一个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有关。它从集体拥有的角度为每位成员提供支持,在这个词汇的多种意义上,它是为其成员提供获得信用的‘信任状’”。
继布迪厄之后,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Coleman)对“社会资本”概念作了系统论证。1988年,科尔曼主要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关系出发,研究了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的作用。在研究中,他从功能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定义,认为“社会资本就是人们为了共同的目的在集体和组织中一起工作的能力,它是由具有两种特征的多种不同实体构成的,这些实体由社会结构的某个方面组成,并促进了处于该结构中个体的某些行动”。他对社会资本的定义主要借鉴了他人的理论,从社会结构角度对社会资本的概念进行了论述。他提出了一出生就拥有的三种资本(即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社会资本)和五种社会资本的形式(即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和惩罚、权威关系与社会组织)。
把“社会资本”概念拓展到社会学领域之外,并引起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各学科广泛关注的是哈佛大学教授普特南(Putnam)。他把研究视角定位在了社会结构层面。在他的《使民主运转起来》一书中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的效率”。其中,网络是指个人、集体或国家之间形成的一组独特的联系,在维持共同价值观中担任重要角色,是建立授权、信任、合作和集体规范的途径,普特南认为“公民网络可以培育互惠规范,从而加强一个社会的信任感,提高交流效率和社会组织效率”;规范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和人类的社会生活模式,主要包括道德性规范(如舆论、习俗、道德)、契约性规范(如组织规则)和行政性规范(如法律)等正式和非正式形式,这些规范更多的是特殊的互惠习惯;信任是对遵守或破坏网络、规范所作出的回报与惩罚,日裔美籍学者福山(Fukuyama)指出“当一个社团像从规范、诚实行为中获取期望值那样共同分享一套道德价值观时,信任便产生了”。
社会资源理论的首倡者林南(Lin Nan,1999)则认为,社会资本是从嵌入于社会网络的资源中获得的。他关注个体行为者对社会资本的使用,其分析的焦点在于个人如何在社会关系中投资、以及为了产生回报个人如何获得嵌入在关系中的资源,因此,“社会资本可被定义为嵌入于一种社会结构中的可以在有目的的行动中获取或动员的资源”。由此可以看出,林南关于社会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社会资本可以获得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让个人得到更多的益处,以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但是社会资本必须嵌入网络社会中才能获得这些资源。
从上述研究成果阐述中可以看出,有的学者从社会学视角分析社会资本,有的学者则从经济学范畴研究社会资本,这也就说明了社会资本的概念是具有争议性的,但其共同的观点就是社会资本是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是区别于传统资本的概念。它能够使得社会网络中的主体获得一定的资源和收益,而信任、规范以及网络普遍地被看成是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素,构成了社会资本的核心特征,支撑着广泛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过程。
关于社会资本的测量,目前其尚未形成统一的框架,主要从它的三个基本成分(信任、规范与网络)出发寻求替代指标对其进行测量。但由于研究视角和关注重点的不同,不同研究往往针对它的某一个或几个维度进行测量,而且不同层次社会资本测量时选择的替代指标也存在明显差异。在测量集体层面社会资本时,研究者使用的指标集中于信任、公共参与、社会联结和社会规范等方面,而测量个体层面社会资本时主要使用以社会网络为主的指标,二者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别,需要在个体层面与集体层面间架起一座桥梁,将其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社会资本对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
1、理论分析
信任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资本。福山把社会资本作为了一种规范和价值观,即社会资本是由公民的主要与信任、互惠和合作有关的一系列态度及价值观构成的。社会资本在这里是一种主观表象,是一个社会系统中人们关于相互关联方式的集体态度,是使人们倾向于相互合作、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价值观所具有的特征。福山认为,社会和政治文化的主观表象贯穿于低信任度的社会与高信任度的社会,从而呈现出社会资本的文化形态。在高信任度的社会或文化中,自发性的社会交往发达,中间层的社团丰富而又多样化,无须借助于政府力量就可以由民间自动发展出强大而凝聚力强的大规模组织;但在低信任度的社会中,人们的自发性社会交往能力不强,若离开强有力的高度中央集权政府,民间往往难以发展出大规模有效率的组织。例如在资本市场上出现的大量的上市公司有组织的财务舞弊早已不是新闻,这一切都是因为社会缺乏信任与信誉的表现和结果。这种低信任对社会和经济的损害是显然的,它使得交易成本急剧上升,社会分工受到阻碍。
社会资本发展被证实能够促进个人更遵纪守法(Putman,1993),也就是说社会资本的培育发展会影响行为人的道德品质,制约行为人的行为举止。某地区的社会资本水平越高,人们的社会诚信意识更强,更愿意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更容易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企业也更重视商业伦理,会计准则在该地区执行效果就越好。
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1985)认为,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结构,而社会结构的核心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嵌入的网络机制是信任。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因为契约的签订与履行而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企业则以财务报告形式提供会计信息来维系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网络。这种特征使企业的财务会计活动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维持这种网络的实质是信任,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主体被置于信任网络之中,于是形成了约束企业会计行为的文化、信誉和道德等非正式制度。显然,这些非正式制度会影响着准则执行主体的会计行为,自然影响着会计准则执行的效果。具体而言,一是基于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主观诚信和道德责任感而执行会计准则;二是惧怕诚信丧失和声誉惩罚、道德谴责而执行会计准则;三是基于对长远的诚信收益和声誉的培养而执行会计准则。
在社会资本发达的地区,社会规范越健康,个体之间会更相互关爱,企业更热衷于公益事业(Bin & Edwards,2009)。相互关爱发挥着类似宗教的作用,而现有文献表明人的宗教信仰对企业会计盈余质量也会有显著影响。有关国外文献研究结果表明(McGuire 等,2010;Dyreng 等,2010):在美国宗教信仰越虔诚的地区,企业会计准则在该地区执行效果相对就越好。
2、现实分析
与社会资本理论发展相适应,大量的经验研究也证实社会资本的培育对地区经济发展、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企业债务融资、居民购买保险的意愿等都具有积极作用。刘慧凤(2008)探讨了关系资源对上市公司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研究认为企业与政府、其他组织的关系构成了企业会计行为的关系资源,即企业的社会资本;企业占有和可利用的资源决定其应对财务报告压力的方式;企业相机利用关系资源进行盈余管理,缓解了对会计准则执行的压力,但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潘越等(2010)以沪深两市IPO的A股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我国各省社会资本水平差异对各地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结论是:社会资本水平较高省份的上市公司,在其IPO时管理层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小,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可信度较高;而且在我国法律保护比较薄弱的地区,社会资本对IPO盈余管理行为的约束作用更加显著。
曾亚敏、张俊生(2011)从社会组织结构、社会参与、社会信用等三个维度实证研究了我国各地区的社会资本与企业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其中,社会组织结构指标采用的是各地人均民间组织数量;社会参与指标采用的是自愿无偿献血率和社会捐赠热心度;社会信用指标采用的是信任度。研究发现:在社会资本发展程度越好的地区,企业的可控应计越低、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越高。姜英兵、严婷(2012)以2007—200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制度环境对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选取了社会资本水平作为其中制度环境因素的解释变量,选用了盈余管理程度(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指标)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准则执行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地区社会资本水平越高,则该地区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越高,从而会计准则在该地区的执行效果就越好。
近几年来媒体所披露的事例及诸多经验研究,几乎都表明,我国的企业(包括上市公司)普遍缺乏信誉(信任)。企业信任的缺乏正在阻碍中国上市公司的成长,严重的信任危机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缺乏信任对企业和经济增长造成的不利影响至少表现在:交易成本的增加,企业规模难以扩大,交易秩序遭到破坏。其实,在资本市场信誉机制是维持交易关系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机制,在交易关系是重复博弈的情况下,公司的信誉越好,其市场价值就越高,否则,将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公开谴责,并由此遭受严重的声誉损失和高昂的失信成本。
三、结论与建议
社会资本作为法律、契约、合同等正式制度之外的一种非正式制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企业管理者的行为。信任、规范和网络是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素,支撑着广泛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过程。在社会资本水平越高的地区,其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就越高,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效果也就越好。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仍需要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需要不断完善信誉机制。在新兴市场经济中,要提高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效果,不仅需要关注正式制度的建设,同时要注意培育社会资本等非正式制度。解决诚信危机,还是要从源头抓起,进一步加强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将诚实守信当成一种社会公德,对杜绝上市公司舞弊现象必将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
(注:本文是院科研项目《我国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院发[2011]86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曹永辉: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发展脉络[J].中国流通经济,2013(6).
[2] 贾鼎:关于社会资本研究视角的若干思考[J].河北学刊,2014(1).
[3] 刘慧凤:关系资源影响上市公司会计准则执行吗?[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6).
[4] 潘越、吴超鹏、晓康:社会资本、法律保护与IPO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0(5).
[5] 曾亚敏、张俊生:社会资本与企业会计盈余质量[J].经济科学,2011(3).
[6] 姜英兵、严婷:制度环境对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研究[J].会计研究,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