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商业银行面临着业务转型的巨大压力,中间业务成为银行的新宠儿。本文以中间业务为视角,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探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间业务面临的压力,给出中间业务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措施。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如果固守传统的经营模式,由于本身的脆弱性以及负外部性,势必将走向衰弱。当前我国的贷款利率已经全面放开,相信实现全面的利率市场化只是时间问题。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多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利率市场化给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商业银行为保住存款客户和贷款客户,只能提高存款利率和降低贷款利率。利率市场化将会使存贷利差逐渐缩小,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将逐渐降低。同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国际化成为世界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将逐步与国际金融的接轨。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着利率定价机制更为灵活的外国银行竞争。并且,一旦全面放开存贷款利率限制,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方面的零经验更会使其处于竞争劣势。中间业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能够增加非利息收入,分散经营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业务转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可以说,利率市场化对于中间业务而言,也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文献综述
关于利率市场化和中间业务,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内学者黄金老(2001)研究了金融自由化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具体考察了利率自由化、合业经营与金融创新、机构准入自由化、资本账户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的关系,当中论及了利率市场化的相关内容。向文华(2005)探讨了当前中国金融自由化与金融风险的相关性及其风险防范,分析了我国在利率自由化的进程中也面临着准租金的取消和信贷配给、利率变化的不确定性、信贷膨胀、利率急剧升高等金融风险,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运行。De Young(2004)通过美国商业银行数据,研究了银行绩效的几种影响因素与非利息收入的关系,发现商业银行增加非利息收入的话各类风险也随之增大。Stiroh(2004)也得出了银行的风险会随非利息收入的增加而提高的结论。曹献雨(2007)认为货币促成理论是利率市场化和中间业务发展关系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利率风险刺激了新证券的产生和新金融市场的开发,对于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而言,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就成为了当务之急。江帆(2013)给出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间业务的若干拓展建议,他认为要推动外部宏观政策调整,扩大客户基础,深入挖掘产品潜力,坚持创新驱动,拓展收入渠道。刘贺(2004)认为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要同步推进相辅相成,利率市场化不仅给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压力和动力,而且提供了宽松的有利于创新的土壤,同时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进行金融创新也促使政府逐步放松管制,承认创新的合法性,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利率市场化是中间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因。本文将探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间业务面临的压力和发展策略。首先,在了解中间业务和利率市场化大致概况的基础上,进行变量与样本空间的选择,构建实证模型,然后进行利率市场化对中间业务影响的实证分析,最后给出中间业务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措施。
二、变量选择与样本空间
1、指标选取
本文讨论的是利率市场化对中间业务的影响,所以利率市场化是最主要的自变量指标。但影响中间业务的因素众多,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指标的量化,本文选取的其他自变量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X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企业直接融资总额(X3)、平均利差(X4)。所有指标都基于影响中间业务收入宏观方面的因素。利率市场化是政策性的变量,很难进行测度,本文参照梁莹(2013)论文的做法,引入虚拟变量D来表示利率市场化政策实施,政策实施之前为0,实施之后为1。本文选取非利息收入(Y)为因变量指标,来衡量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模型中的数据采取取对数的处理方式,利率差由于负值的存在,不进行处理。
2、样本空间
考虑到各个银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作为样本,时间窗口为1996—2013年。本文数据来自1996—2013年中国金融年鉴、各年度银行财务报表、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国证券统计年鉴和沪深交易所网站。
三、实证模型构建
从模型结果来看,R2、R2分别为0.9028和0.8831,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模型所选择的变量对模型的解释能力较强,D.W值为1.9748,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在5%的显著水平上,模型的统计量为43.567,说明影响是显著的。
本文引入的代表利率市场的虚拟变量D与中间业务收入在模型中呈现显著正相关,说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改革措施的出台确实会对中间业务盈利带来提升。除去利率市场化因素外,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企业直接融资总额都对中间业务收入起着促进的作用。存贷利差与中间业务收入是负相关的。
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利率市场化的应对措施
1、中间业务产品创新
产品是商业银行竞争中的一个重要武器,它要在满足客户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同时引导客户的需求,从而适应中间业务产品开发的总体规划。中间业务产品种类多、覆盖面广,商业银行应该对中间业务产品进行优化组合,从而优化中间业务产品结构。另外,要积极开发创新金融产品,作为市场先导,填补市场空白。近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对中间业务产品造成重大冲击,特别是去年来余额宝类金融理财产品的出现,使中间业务面临业务萎缩。商业银行应建立完整的中间业务产品研发流程,实施模块化管理。模块化设计是一种流程银行的产品设计模式,专注于客户和市场,与现代商业银行体系相得益彰。通过引进和吸收国内外金融创新成果,采用模块化产品设计模式,商业银行能发挥技术创新功能,提高产品开发成效。同时,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要继续保持传统强项业务的优势,比如结算业务、代理业务、担保承诺等,更要积极拓展一些新的业务,比如现金管理业务、理财业务、信用卡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
2、扩大客户基础,采取差异化策略
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会收窄存贷利差,但银行的追求是量价平衡,这样在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就要扩大客户基础,实现以量补价,甚至量价齐升,从而实现银行稳定的盈利。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大型客户会利用其谈判地位,压迫银行扩大对其存贷款利率的上下幅度,从而导致银行贷款收入下降,存款成本上升。同时,大型客户将更多地进行直接融资,减少信贷需求。针对大型客户,要大力发展包括债券承销、股权上市、私募基金、新型财务顾问等投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业务、养老金、代客资金交易等知识密集型业务;针对中小客户,要建立以网上银行、电子商务为主的经营模式,同时依托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产业集群、商会等平台;针对普通客户要以自助服务和标准化服务为主,实现低成本、方便快捷的功能要求;针对个人高端客户,应以提供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专业金融服务为主,同时可以为客户提供非金融服务,尽力满足高端客户的所有需求。差别化服务标志着商业银行已从以产品为导向转向以客户为导向,围绕客户需求开发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模式,注重集约化管理,开发创新产品,加大产品营销,最大程度地增加经营效益。
3、完善中间业务的定价策略
2001年7月,我国第一个规范中间业务的法律法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终于发布。长时间的法律法规空缺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缺乏可遵循的操作依据和监管错位等问题。中间业务的定价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成本、市场需求、预期利润、时间价值、风险政策等。定价的方法有成本加成定价法、目标利润定价法等。目前,国外已经拥有一套较完善的定价体系,包括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价。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尝试实行收费的时候,却受到了客户的抵制,这成为目前中间业务收费制的一大难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应采取效益为中心的弹性定价原则,分产品、分客户、分时期、分地区采取不同政策。
五、结语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自由化不可逆转的一个趋势,我国利率形成机制正在经历着由管制到市场化的过渡。存款利率市场化将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商业银行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存贷利差不断缩小,更面临着严重的利率风险和经营风险。此种状况下,中间业务无疑成为商业银行业务转型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本文的论证,我们看到了利率市场化对中间业务的影响。利率市场化给中间业务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商业银行应抓住机会,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进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同时,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要同步推进、相辅相成,不宜进行激进式的改革。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利用实证研究探讨利率市场化对中间业务影响,但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样本选择只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显然不能代表所有商业银行。在模型构建中,影响中间业务的因素众多,不能全部考虑进去,可能会遗漏重要变量。
【参考文献】
[1] 冯哲芸: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建议[J].西南金融,2005(3).
[2] 宋小强: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3] 曲士英:利率市场化以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J].企业经济,2003(3).
[4] 李康梅:中间业务:我国商业银行迎接挑战的战略选择[J].财贸研究,2002(4).
[5] 杨光明:中间业务收入成为利润重要来源[N].金融时报,2007-09-12.
[6] 郝国盛: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创新的对策[J].中国金融,2007(1).
[7] 张树山: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金融经济,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