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区域技术效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本文利用趋同性研究方法,以辽宁省14个城市的经济数据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辽宁省技术效率的增长同时存在着?滓趋同、绝对?茁趋同和条件?茁趋同。2005年以前趋同速度较快,2005年以后逐渐减缓。政府消费比重在技术效率发展的过程中起阻碍作用,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进出口比重在技术效率发展的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关键词】 技术效率 绝对?茁趋同 条件?茁趋同 ?滓趋同
一、技术效率发展的趋同性
技术效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在现有资源的条件下对各项资源的利用情况。不同城市的资源利用水平不同,但是从较长的发展时间的角度来看,资源利用情况整体的走向具有一定的规律。技术效率的趋同指标中最为典型的是?滓趋同、绝对?茁趋同和条件?茁趋同,能够判断出城市技术效率的发展趋势。其中,?滓趋同能够体现城市技术效率分布的离散程度、稳定性和均匀性。条件?茁趋同体现的是在恒定外生变量的情况下,技术效率水平与其增长速率之间的相关性。绝对?茁趋同能够揭示出城市的技术效率水平与其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
辽宁省技术效率的?滓趋同研究利用方差分解法来进行计算。辽宁省技术效率的方差指标能够体现14个城市分布的离散程度,表明14个城市技术效率指标的稳定性和均匀性,是测量技术效率数据变异的主要指标。技术效率方差的数值越小,说明变异性越小,技术效率方差的数值越大,说明变异性越大。
条件?茁趋同研究认为,各个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趋势并不是向着一个共同的状态面进行的。每个区域都有其自己独特的稳定形态,随着时间的发展,最终都将达到自己所固有的稳态,离最终稳定状态的差异越大,则收敛的速度越快。技术效率指标增长的稳态是由外生因素决定的,所以区域技术效率的条件?茁趋同体现的是在恒定外生变量的情况下,技术效率水平与其增长速率之间的相关性。
绝对?茁趋同能够揭示出城市的技术效率水平与其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技术效率指标低的城市向技术效率指标高的地区接近的程度用?茁趋同系数来表示,绝对?茁趋同性可以采用线性最小二乘估计法来计算,通过检验方程的显著性和统计量的结果来判定是否存在?茁趋同性。所以,绝对?茁趋同性研究的核心内涵就是求?茁趋同系数。?茁趋同系数大于零,说明城市技术效率之间存在?茁趋同现象,?茁越大,趋同性越强;?茁趋同系数小于零,则说明城市技术效率之间不存在?茁趋同现象。
二、实证研究发展趋势
利用辽宁省14个重点城市13年的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实证计算,具体结果见表1—3。
从表1可以看出:辽宁省14个城市及三个经济带之间的技术效率都存在着明显的?滓趋同性,2000—2005年时间段,趋同的速度非常快,到了2006年以后,速度逐渐减慢。沿海经济带对数标准差的水平是最低的,一直低于14个城市的平均水平和其他两个经济带的技术效率,这表明沿海经济带中各个城市的技术效率指标离散程度不大,趋同的程度也不高。中部经济发展区技术效率对数标准差的水平是最高的,一直高于14个城市的平均水平和其他两个经济带,这说明中部经济发展区中各个城市的技术效率离散程度比较大,趋同的程度也很高。
表2的条件?茁趋同实证结果表明:在2000—2012年时间段,?茁=0.0545>0,辽宁14个城市的技术效率存在着条件?茁趋同。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进出口比重的系数为正值,对城市技术效率的增长起促进作用;政府消费比重系数为负值,对城市技术效率的增长起阻碍作用。
表3的绝对?茁趋同实证结果表明:2000—2012年时间段, ?茁=0.0631>0,所以,自2000年以来,辽宁省14个主要城市的技术效率水平存在着绝对?茁趋同性。技术效率指标低的城市与技术效率指标高的城市以每年6.31%的速度在减少着差异。从发展的趋势来看,2000—2005年时间段,辽宁省14个城市的技术效率水平以较快的速度在进行收敛,以每年7.71%的速度在向着趋同发展;2005—2012年时间段,辽宁省14个城市的技术效率水平以较慢的速度在进行收敛,以每年6.05%的速度在向着趋同发展。
三、结论
本文利用趋同性研究方法,以辽宁省14个城市的经济数据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辽宁省技术效率的增长同时存在着?滓趋同、绝对?茁趋同和条件?茁趋同。2005年以前趋同速度较快,2005年以后逐渐减缓。政府消费比重在技术效率发展的过程中起阻碍作用,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进出口比重在技术效率发展的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焕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性趋同理论及实证分析[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2] 杨慧珠:江苏省各地区经济趋同的动态演变[J].区域经济,2009(3).
[3] 王文举、范合君: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分析[J].当代财经,2008(1).
[4] 姚敏:中国地区工业结构趋同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J].甘肃金融,2009(2).
[5] 魏世红: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6] 贾俊雪、郭庆旺:中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