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了考虑雾霾治理的物流业升级问题。首先分析了雾霾产生的原因及危害,进而探讨了物流业与雾霾的因果关系,最后提出了制定考虑雾霾治理的物流规划设计、重视低碳多式联运运输方式、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共享平台及制定相应的低碳物流标准、法规和政策等考虑雾霾治理的物流业升级策略。研究对物流产业升级,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利润,降低能源消耗及碳排放,从根本上治理雾霾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雾霾;低碳;物流规划;多式联运;信息共享;法律标准
中图分类号:F403.3 文献标识码:A
1 雾霾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雾霾是雾和污染叠加形成的重污染天气。自2013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相继出现了长时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安徽、江苏等13地创下“雾霾历史纪录”,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也为52年之最。而大气环流会把雾霾在一定范围内再分配,这样就会造成更大范围的雾霾。雾霾产生的原因很多,污染物排放量大是根本原因。其中,雾的出现不代表大气受到污染且其产生的条件均受天气或气候影响,目前人为难以控制。霾的出现表明大气已受到污染,燃煤、工业、机动车、建筑和道路扬尘是造成霾发生的根本原因[1-4]。
雾霾能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甚至会诱发肺癌,雾霾天气还会造成心肌缺血或损伤,引发心肌梗死,成为心脏杀手,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为此,2013年以来,中央和各省市都对雾霾问题高度重视并多次召开会议探讨治理雾霾问题。例如:2014年1月4日,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首次将雾霾天气纳入2013年自然灾情进行通报。2014年2月22日,李克强总理认为“雾霾已成为网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已成为民生改善的当务之急,雾霾问题政府不能回避”。2014年3月6日,陕西省长娄勤俭在谈及陕西治理雾霾问题时表示,治理雾霾已经从民生问题上升到执政能力问题,是最大的民生。许多地方加大了机动车的尾气排放的限制,并出台了一系列诸如限购、限行的政策措施。但各地主要考虑的是城市客车尾气排放对雾霾造成的影响,却忽略了物流货运对雾霾造成的影响。
2 物流业与雾霾的因果关系
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振兴我国经济的九大产业之一,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统计局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14年3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97.8万亿元,其中社会物流总费用10.2万亿元,占GDP的比率为18%。可知,物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物流业同时也是碳排放的大户。与物流相关的机动车尾气及能源消耗,则是造成雾霾的人为可控的两个重要可控因素[1-4]。据环保部发布的《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统计数据显示,机动车污染物排放中,全国货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和PM(颗粒物)明显高于客车,其中重型货车是主要贡献者;如果按燃料分类,全国柴油车排放的氮氧化物接近汽车排放总量的70%,PM超过90%。另据有关专家预测,2013年全国从事运营货车总数约1 100万辆,物流业至少占能源消耗的7%~8%。可知,物流业作为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大户,已经成为导致我国雾霾不断加剧的一个重要领域。
3 考虑雾霾治理的物流业升级研究
时至今日,雾霾治理仍未出现明显改善,其中一个极其重要原因就是:物流业作为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大户,效率非常低下,直接导致了雾霾天气的发生。为了有效治理雾霾,发展我国低碳绿色物流,有必要推动物流业升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文章主要从制定考虑雾霾治理的物流规划设计、重视低碳多式联运运输方式、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共享平台及制定相应的低碳物流标准、法规和政策等四个方面对考虑雾霾治理的物流业升级进行研究。
3.1 制定考虑雾霾治理的物流规划设计
基于物流与供应链的密切关系,制定考虑雾霾治理的物流规划设计时应考虑供应链与物流的相互影响关系,在供应链布局中制定相关低碳物流规划设计、低碳新能源物流装备规划、城市地下低碳物流等规划设计。
3.1.1 在供应链布局中制定低碳物流规划设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企业间的竞争已转变为供应链间的竞争且竞争愈发激烈。供应链是一个涉及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及顾客等上下游联系的组织网络,这个网络通过不同的过程和活动在最终顾客手中以产品或服务的形式产生价值,供应链也是由组织、人员、技术、活动、信息和资源等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将自然资源、原材料和零部件转变为最终产品或服务并从供应商传递到最终顾客[5-9]。
其中,物流是供应链的核心,但是在众多的供应链布局中,尤其是制造供应链布局中,没有考虑现有物流规划设计,导致现有的供应链物流格局、物料流程混乱不清,物料流动路径较长,物流机械重复搬运现象较多,造成的不必要能源消耗不容小觑。供应链布局时,应在对现有物流基础设施分布、布局、功能等低碳整合的基础上,协调新建物流基础设施低碳规划。注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通过先进技术对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信息处理、配送及逆向物流等物流环节进行有效低碳衔接管理,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强调低碳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促进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5-11]。
3.1.2 制定低碳新能源物流装备规划
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需求国,而中国70%的能源来自于化石燃料,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10]。可再生等新能源是解决中国能源需求快速增长,保障能源安全,缓解CO2减排压力的重要途径。应规划采用更加节能环保低碳的物流装备,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规划时,应研究新能源利用情况,进而优化能源结构,形成多样化的能源结构,尽量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资源物流装备的使用量,节约能源,避免和降低雾霾问题的发生。
此外,新能源汽车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物流业应用推广新能源车也被写进了2013年10月国家出台的新一轮补贴新政。应优先考虑太阳能、氢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低碳新能源汽车的规划,提倡使用双能源汽车、天然气汽车等各种低污染低碳物流车辆。然而,对物流企业来说,更换现有的物流用车,虽说能降低油耗,但是车辆更新需要百亿计的资金投入,对于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的物流业难以承受,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大力补贴及财政支持。
3.1.3 制定城市地下低碳物流规划设计
低碳物流通过运输、储存、配送、包装、装卸、信息处理、流通加工等物流资源整合、流程优化、标准化实施等措施,实现节能减排,支持低碳经济下的生产方式[11]。低碳物流除了兼顾一般物流实现物流企业的盈利、满足顾客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等经济利益外,还要重点考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无形社会效益[12-14]。
随着地上物流空间的饱和,地下低碳(绿色)物流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地下低碳(绿色)物流系统主要运用AGV(自动导引搬运车)、CargoCap(地下管道运输系统)和DMT(两用卡车)、PCP(气力囊体管道运输系统)、HCP(水力囊体管道运输系统)等低碳运载工具,通过大直径地下低碳管道、低碳隧道等低碳运输通路,对固体货物实行低碳输送的一种运输和供应系统。基本流程为将市外较远距离的货物运输到城市边缘处的物流园区处理后,通过地下低碳物流系统(LCULS)配送到中转站、工厂和超市等各个终端。城内向城外物流则采取反方向运作。
城市地下低碳物流系统具有独立运输环境,安全性、稳定性、自动化程度高、运输工具使用清洁能源,无污染,无噪音等特点。由于地下低碳物流系统与地面运输相对独立,不受外界影响,可实现共同配送、绿色包装、低碳物流信息化,降低环境污染,节约城市用地,全天24小时为高密度工业区及商业区提供JIT配送,从而能够产生巨大的低碳效益。因此,市政规划时须充分考虑低碳地下物流规划问题。
低碳城市地下物流规划主要规划低碳市政地下物流系统网络路线和低碳市政地下物流系统网络节点所组成的体系,重点考虑市政地下物流网络的低碳路线结构、节点布局以及地下物流网络与终端的连接,满足市域内货物的运输、仓储、配送等各项低碳物流功能。规划时以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等可分级与不可分级网络节点为依托,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实现机场、车站、超市、商店、工厂、仓库、货运中心等点与点低碳连接。
3.2 重视低碳多式联运运输方式
物流运营效率低、空驶率高也是造成高能耗、高排放的重要原因。铁路、水运、公路、航空、管道等物流运输方式的能耗相差较大,为了提高物流效率,需下大力气对各种物流运输方式进行有效低碳整合衔接。据国家统计局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我国公路物流仍承担着约78.2%的物流量。另据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对70万家货运企业最新调查显示,平均每家货运企业仅拥有1.6辆车,每辆车的平均吨位只有5吨。行业前10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比不足2%,大量车辆为尽快配到返程的货物,空车来回奔波于各大货运市场,或是被迫空车返回原地,真正在运营的车辆只有约60%,空驶率达40%以上,车辆停车配货的平均间隔时间也长达72小时左右。这说明物流业集中度、组织化水平不高,缺乏整合和信息共享,“多、散、小、乱”的公路物流行业整体格局特征长期存在,导致货车运营效率低下。此外,公路物流相比铁路及水运物流成本明显较高且能耗较高,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无效益的尾气排放,加剧了大气污染,雾霾发生。削弱或降低公路物流在物流业中的份额,大力提倡铁路、水运、多式联运等能耗较低,污染较少的物流运输方式,尤其是低碳多式联运运输方式成为必然。
3.2.1 提高低碳联运在多式联运中的比例
多式联运具有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化组合、巨大运能、较低运输成本、较少污染排放、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无缝衔接等独特优势,代表未来综合运输的发展方向,成为世界各国优先发展的运输方式,而在我国却进展缓慢。我国多式联运较多采用公路集疏港运输,例如2013年,我国公路集疏港运输在多式联运中约占84%,公路集疏港运输不仅造成了物流成本的增加和城市交通的拥堵,而且尾气排放还加剧了环境污染和雾霾的发生。而2013年,我国江海联运约占14%,铁路运输集疏港仅占2%左右,发达国家港口和铁路衔接配合的运输比例通常约为30%,美国甚至达到40%,印度海铁联运也达到了25%。由此可知,我国有必要提高海铁等低碳联运在多式联运中的比例。
3.2.2 大力加强多式联运网络建设及衔接
整合衔接水运和铁路等更低碳物流模式的匹配问题,重点需要整合低碳港口等具备铁海联运核心枢纽功能并能有效降低能耗及物流成本的物流网基础设施建设及衔接。多式联运物流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基础设施,以及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航空、铁路货运站,集装箱中心站和货物进出口岸等物流载体设施。发达的国际运输网络是多式联运的基础,良好的多式联运物流网基础设施建设及衔接,为集装箱多式联运奠定坚实基础。例如,洛杉矶长滩港建设了20mi的铁路专用线,运行时间由2h缩短至45min,取得了运输效率提升和空气质量改善的双赢效果。
3.2.3 推进多式联运与物联网联动发展
所谓物联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物联网通过传感器、RFID、EDI、GPS、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技术,实时采集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信息或过程,通过各类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低碳链接、物品和过程的低碳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加拿大在港口大规模应用EDI、GPS等物联网技术,使港口的作业中转时间从7~8天缩短至2~3天,而我国上海港进出口通关时间平均为8.7天,比世界排名前10的港口通关时间高5.4天。物联网还可将3G或4G与GPS联合使用,实现智能交通及智能物流的低碳远程监控及管理。
3.3 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共享平台
信息不对称原因造成的大量运营车辆空驶,也加重了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压力,经常造成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发生拥堵。据统计,车辆低速运转过程中每公里油耗、尾气排放大概是正常运转的3~5倍,使得油耗尾气排放量大大增加。通过物流信息共享,打通上游货源信息、中游物流服务信息和下游车源信息的物流价值链,实现车、货信息快速高效匹配,可大幅提升货车的运营效率。
应完善物流信息化、智能化共享平台,明确其总体功能框架、发展目标、信息共享实施路径、项目任务、技术体系和运营模式。可重点建设以条形码、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自动跟踪系统、自动分拣系统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共享系统。完善平台基础交换网络,加快推进不同运输方式、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平台之间的信息化、智能化有效对接,实现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增强一体化物流服务能力。另外,可深化交通电子口岸、港口集装箱多式联运和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等信息系统建设。
3.4 制定和贯彻落实配套的低碳物流标准、法规及政策
3.4.1 制定和贯彻落实严格的物流业配套标准
制定严格的物流车辆排放标准,限定物流车辆尾气排放,对于治理雾霾意义重大。德国为了减少大气污染,首要的措施就是对机动车尤其是对货车设定严格的排放标准。我国应该学习德国等发达国家经验,制定严格的物流车辆排放标准。另外,应研究制定行业物流信息采集、交换、服务等标准,强化与相关领域信息标准的对接。研究制定利用相关交通工具从事快件收投业务的技术规范,推动城市管理部门完善相关管理办法。研究制定货运枢纽或物流园区建设、运营、管理及服务的标准规范和技术指南。此外,应贯彻落实《八项物流国家标准》、《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和《快递服务》等国家标准,强化监督管理,规范服务行为。
3.4.2 制定和贯彻落实严格的低碳物流法规、政策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压力的增大,低碳发展模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推崇。我国政府将碳减排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宣布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为此,我国制定和出台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把法律法规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还应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民法通则》、《交通运输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绿色通道”政策,制定货车不停车收费相关技术与政策,探索不停车收费技术在公路货运车辆中的应用。还应制定碳税政策,征收碳税也能够提高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规模的同时对能源消费具有抑制作用[15]。
另外,需推进物流业诚信体系制度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物流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 000亿元。应依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和《“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加快物流业诚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与公安、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诚信系统的有效对接和信息共享,建立行业许可、市场信用、市场监测等体系,完善社会诚信管理制度。
4 研究结论
物流业既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作为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大户,成为导致我国雾霾不断加剧的一个重要领域。为了减少物流业污染物排放,降低物流业对雾霾的不良影响,发展低碳物流业产业升级,不仅需要更新物流硬件设施,提高信息化水平以优化物流作业流程,更需要整合物流服务供应链链上、中、下游每个环节的碳排放措施并制定及贯彻落实相应的标准、法律法规和政策,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物流各环节中的碳排放。基于此,文章研究了考虑雾霾治理的物流业升级问题。
文章主要基于雾霾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物流业与雾霾的因果关系,提出了制定考虑雾霾治理的物流规划设计、重视低碳多式联运运输方式、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共享平台及制定相应的低碳物流标准、法规和政策等考虑雾霾治理的物流业升级策略。研究不但能够升级物流产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利润,而且能够减低能源消耗及碳排放,从根本上达到治理雾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军英,王兴峰. 雾霾的产生机理及防治对策措施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38(10):157-165.
[2] Joanthan N. Company high and low residential density: life cycle analysis of energy use and green house emission[J]. Journe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2006(3):10-19.
[3] 白洋,刘晓源. “雾霾”成因的深层法律思考及防治对策[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6):27
-33.
[4] 张楫泽,刘憬然,孔漪宝. 北京雾霾现象与机动车尾气排放关系浅析[J]. 北方环境,2013,25(11):113-115.
[5] Elhedhli S, Merrick R. Green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2012,17(5):370-379.
[6] 苏秦,李永飞. 基于内部质量故障及返回策略的供应链协调及风险分担[J]. 运筹与管理,2012,21(5):8-14.
[7] 李永飞,苏秦,刘强. 合作环境及Shapley讨价还价下的供应链质量双边谈判[J]. 系统管理学报,2014,23(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