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网论文写作网

论文写作网电话
论文写作网免费咨询电话
18132681470

太极拳内含的传统文化思想挖掘

毕业论文库:体育 时间:2016-10-18 点击:

在当今社会,随着太极拳运动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大众的普及,人们对于太极拳的认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它不仅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中的一大拳种体系,同时又因其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享誉世界。作为一门可以强身健体的武术技艺,太极拳不单可以给人们带来身体上的健康,而且还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功能。与此同时,太极拳自身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基因,又使得它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途径。因为,太极拳是一种追求和谐的文化典范,是休闲时代的必然需要,是当今社会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体现出了上好的文化品位。而太极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融哲学、兵法、医学三理与一身,其能够深刻的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奇光异彩。它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步调和潮流,亦是中国武术“古为今用”的时代需求。所以,对太极拳内含的传统文化思想的挖掘和整理,对于更好地认知和理解太极拳、太极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以及其中的奥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太极拳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
“中国武术是在东方特有的文化哲学中孕育产生、发展广大的。因为无论是中国武术技术从面上的拳法拳理、技法技巧,还是中国武术文化层面的价值取向、精神内涵,无不闪现出中国传统哲学的魅影。”而太极拳以“哲拳”、“文化拳”而着名。缘由就在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作为华夏民族的文化根基,一直引导和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学、艺术、宗教、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的发展趋向,而太极拳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哲学的熏陶和影响,处处体现着中国哲学、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精髓。
所以,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浸染下,太极拳的拳技、拳理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润泽和通化,而它在吸取这些哲学精髓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哲学内涵。太极拳,它在30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思想体系中主要包含了:太极拳基本的哲理思想即“阴阳”,太极拳典型的思想范式即“天人合一”,是太极拳独特的价值理念即“贵和持中”,太极拳的核心人文精神即“克己复礼”.
2 “阴阳”:太极拳基本的哲理思想
“阴阳对立统一”是中古典哲学最基本的思想。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之间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易经?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对范畴,是朴素的辩证法。它是指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两种对立因素的统一,这种对立不是彼消此亡,而是“阴阳磨合”、“阴阳争和”的共存与转化关系。太极拳拳论有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它是以动静之机,阴阳为母,相互转化,在太极拳整个动作运动中,始终贯彻着“阴阳”互转。由“阴阳”观在太极拳中衍生了一系列的基本原则,如拳经中说“:天地相合能下雨,拳之阴阳相合方能成其诀”,“拳之大要,重在阴阳”,其中“动与静”、“虚与实”、“刚与柔”、“开与合”、“进与退”、“内与外”、“起与伏”、“功与守”等等,这一系列阴阳矛盾变化的原理,被巧妙地运用于太极拳运动之中,并要求习练太极拳的关键在于领会阴阳、动静、开合等变化,故“阴阳开合,是尽拳术之妙”.
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根据动与静的交融、刚与柔的相济、虚与实的相生、开与合的转换等,构成了太极拳阴阳统一的范畴。就动与静而言,太极拳中的动非“动”、静非“静”,动者亦静,静者变动,动无纯动,静无纯静,动中藏静,静动蕴动。如同“形如雷风动似涛,坐如泰山静如岳”;就刚与柔而言,刚为果断坚硬,柔为缠绵柔韧。在太极拳中过柔而不坚,过坚而不韧,岂不造成重柔而成软拳,重坚而成僵滞,达不到克敌制胜。
刚为阳、柔为阴,刚柔不济,阴阳难现,只有刚柔相推,方能阴阳变化,阴阳现,则技巧出;就虚与实而言,实则强悍之根、虚则灵巧之源。虚实乃是在技击搏斗之瞬间,决定胜负之千里外。虚实之转化,而达到身体各个关节之相连,虚实转化之巧妙,达到“取胜之巧,克敌之妙”;就开与合而言,“起为开、落为合”,太极拳的开合集中体现在起与落。起到终点便是落,开到终点便是合。开合实则在习练拳术中是蓄劲与发劲的表现,蓄劲是发劲的前提和条件,发劲是蓄劲的目的和结果,在套路运动是循环往复的运动形式。
有学者指出“:开合是阴阳学说衍生出来的一对哲学概念,它是宇宙万物矛盾对立统一关系的形式和状态,也是事物动静关系变化的表现形式和结果”.“一阴一阳为之道”,阴阳的思想为应用到太极拳理论与实践中,为太极拳发展的不断深入,提供了理论基础。太极拳的“阴阳”变化,是其技法的基本规律,体现着相反相成的大道理。阴阳思想给我们的启示:强弱盛衰都是事物的一个整体,人类兴衰是互动的,居安要思危,绝处也逢生。强者要谦虚谨慎,韬光养晦;弱者要奋发图强,自强不息。
3 “天人合一”:太极拳典型的思想范式
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有一个基本观点,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的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物我本属一体,内外原无判隔”.所以“天人合一”又可称为“天人和谐”、“天人相应”“、天人统一”.它们都是认为人类社会在大自然中生成并发展,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即是宇宙、自然、人、物的和谐统一。所以,“所谓‘天人合一’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一切人事,军营孙颖自然,不违自然,方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在太极拳中,“天人合一”实则是受到长期的传统文化熏陶,也追求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最终目标“和谐”.太极拳发展至今,可谓其“健身、技击、养生、修性”等功能合为一体。学者指出“:太极拳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是和谐,衡量其总体价值的尺度仍然是和谐,所以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哲学最基本的观点,而且也是太极拳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以此为主干构建了太极拳文化的理论体系”.
在太极拳的拳理中,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提出了“人身法天地象地,其气血之盈之虚,消息悉与天地造化同途”.太极拳拳势中的“快慢、动静、刚柔、内外”等对立的因素,在“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下,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技术特色。在其技术功架上拳论有云“全身处处无牵制,动静作势,纯任自然”,无拘无束,顺其自然。此外,在习练太极拳时,也要考虑习练的时间、方位、季节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忌讳习练。学者指出在古代,太极拳的习练者“把时空环境与拳术套路动作之间,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内外形神整体。又把人看作是一个‘太极',即一个宇宙。提出人体如同周而复始的月盈月缺一样,所以练拳要遵循阴阳盈虚之理”.“太极拳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其动作绵绵不断,形若流水。这种运动不已,气化流行的过程,是太极拳、也是宇宙自然运行的规律。”所以,太极拳的习练者常常在山间寂静处,小河流水旁,在感悟太极拳意韵的同时感悟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如比较有名的“陈家沟”、“武当山”等等,他们在习练太极拳的同时达到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状态。人们在优美自然的风景下,便会产生对美的崇尚,这不仅锻炼的身体,也修炼了心智。
西方人认为大自然和万物是上帝创造的,既然是上帝创造的,所以西方国家对待自然是崇拜自然与征服自然。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西方的体育文化也表现出征服自然、挑战极限,西方竞技体育是在践踏人性的基础上向人体的生理极限发出挑战,并且是侧重于对自然的利用和征服。而中国的太极拳不讲“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视“顺应天时”,这正是“天人合一、天人统一”的突出表现。
4 “贵和持中”:太极拳独特的价值理念
“贵和持中”思想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礼记·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天下的根本,天下的本源,达到中和的状态,宇宙及世界中的万物便能和谐平衡地发展”.“中和”不是折中调和、庸庸碌碌,不分是非、不讲原则,而是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实际上也就是把握好度,即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太过分,过犹不及。
在太极拳运动中,首先要求身法中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中正安舒”等等,只有身体中正才能“百会中极,一气贯通”.他要求从头顶的百会穴到会阴穴始终成一条直线,我们通常所说的“含胸拔背”便是如此。“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就是没有前俯后仰,左右倾斜,只有如此才可身体支撑八面。虽然练拳时,身法也有出现俯仰倾斜,但是在俯仰倾斜之中,“斜中寓直、中正之偏”,在仰俯倾斜的身法中“自寓中正”,这里体现的依然是“贵和持中”的思想。如果“立身偏倚,不守中定原则,精神立即涣散,不可兼顾各个方面。至使运动时身体转化过于频繁,不免因为扩大收发,腰脊上稍有偏倚,但是腰以下至尾闾一段,必须时时保持中正”.反之“则不可以发放出弹性劲力,全身一切蓄、发均不能出现”.
再譬如,太极拳中“十三式”是最基本的动作,“鹏、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等,在习练中是以中位主,以此十二式为辅。在十二式中处处体现中定,先有中定,后有十二式的变化。有学者指出“:因为法无定法,而一切法皆从中定出来,法遍布周身,所以中定也遍布全身”.在技击之术中,以中定为立场,不急于求胜,而天下莫能胜,盖惟能中,遇之偏者,靡不挫败。 同时,在太极拳行拳中还强调中正,不偏不倚,无过而不及的适中,讲究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柔中寓刚、动中求静、阴阳相生、浑然一体,达到一种“中和”的完美 .所以说,“贵和持中”不仅是太极拳的一种独特的价值理念,还是人们寄予在太极拳理念中的一种精神寄托。
“贵和持中”中的“持中”是一个非量化的概念,处理事物大致是把握“度”,有度更能促成事物整体的平衡与和谐。“持中”是太极拳的养生健身观的主轴,它在追求自然、轻松、柔和、缓慢、圆活、均匀、内外等等,用形体的运动来调节身体的平衡。
5 “克己复礼”:太极拳的核心人文思想
“礼”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区别于畜生野兽的重要标志,它融入在各个民族当中,成为野蛮与文明的分界线。“礼”在中国的涵义颇丰,其中泛指的是社会道德规范,我国的封建社会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以“’礼‘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法‘为归宿的道德系统”.如果说中国的文化源于“礼”,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礼文化。因为,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华民族长期养成的重礼崇德、宽以待人、互相尊重、诚实守信等美德已经内化为一种民族化的生活方式,调节者人际关系,促进了社会生活的统一和稳定。”
所以,在中国,礼是维持正常生活秩序、约束社会成员、协调和化解人际矛盾所需要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
太极拳由俗变雅、由简陋变精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外因是社会文化背景的转变,内因则是太极拳’礼法‘思想使然。太极拳能够超凡脱俗,正是因为其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礼法‘思想”.太极拳则更多是主动寻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文化感召力使对方信服,而不是依靠打打杀杀赤裸裸的武力。
它通过礼仪道德的束缚,以强大自身来威慑对手,以高尚德性来影响对手,以仁爱宽容来感化对手,以诚实守信来善待对手,处处体现着武术的礼仪教化。特别是从技术层面上,太极拳崇尚“礼德”的理念更为突出,“太极拳的外显运动规律,是一种将击打、强悍和勇猛的收敛,是对战争和暴力的一种压抑。
远离急躁、标榜内存、不显、无为,这些称谓太极拳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太极拳中的许许多多技术都突显着“克己复礼”的崇高理想。
礼仪在儒家的思想的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其“克己复礼”就是要克服人的欲望来遵守礼乐制度或者说通过人的规范最终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克己”并不是一味的逆来顺受、忍让退避。“克己”就是“自胜”,老子说过“自胜者强”,“克己”方能不断超越自己原有的水平,克服自己的缺点弱点。例如,见义勇为要克服怯懦之心,坚持原则要克服患得患失之心,练习太极拳就要坚持“冬练三伏,夏练三伏”,要克服惰性。在传统武术中对初始习武者有“未曾学艺先识礼”,正因为有“礼”的约束,使得赳赳武夫内化了许多人文的气息,在“大是”面前彰显文雅,在“大非”面前彰显侠义。故此,因为“礼仪”,才使得太极拳由乡村走向大雅之堂,变得超凡脱俗,成为习武者人之为人的行为规范;因为“礼仪”,太极拳才使得人们相互承让,即使在擂台比武也并非是血淋淋的搏杀,而是“点到为止,礼让为先”.
可见,太极拳之所以被称之为“哲拳”,正是因为它吸收了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学思想。其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就是修身,它通过“克己”来完善人品操行,提升人生境界。太极拳主静、贵柔表现外在为含蓄、内敛,追求“礼”为先,先礼而后兵。
6 结语
以“拳”载道的太极拳所承载的“阴阳”、“天人合一”、“贵和持中”和“克己复礼”这四个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方位概括。众所周知,优秀文化的传播是需要载体去传播的,因为载体是可触摸的、可感官的实物。太极拳所承载的“阴阳、天人合一、持中贵和、克己复礼”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经过太极拳大师们巧妙的“安置”在太极拳的套路中,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由本来“抽象的”变的“具体”起来。因此,通过习练太极拳可以感知和体悟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外传播太极拳可以推介中国传统文化,使外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在以文化提升软实力的今天,太极拳所倡导的“阴阳、天人合一、持中贵和、克己复礼”等等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思想,也能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邱丕相,王 岗。走进主流社会的中国太极拳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
[2]王 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88.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54.
[4]张耀庭。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5- 151.
[5]姜周存,姜守峰。开合在太极拳中的应用[J].山东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2008(4):146- 153.
[6]王 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4.
[7]高 谊。论太极拳理的哲学基础[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3):41- 46.
[8]崔丽丽。易学视野下的武术文化研究---《周易》与太极拳[J].周易研究,2009(6):69- 74.
[9]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49.
[10]姜 娟。太极拳健身文化价值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42- 44.
[11]刘玉增。太极拳的哲理与文化底蕴[J].体育学刊,2000(6):60- 62.
[12]刘玉增。太极拳的哲理与文化底蕴[J].体育学刊,2000(6):60- 62.
[13]刘玉增。太极拳的哲理与文化底蕴[J].体育学刊,2000(6):60- 62.
[14]邱丕相,田学建。论太极拳的普遍和谐价值观[J].体育学刊,2005(3)。
[15]刘玉增。太极拳的哲理与文化底蕴[J].体育学刊,2000(6):60- 62.
[16]王 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03.
[17]夏琼华。 太极拳中的礼法文化 [J]. 体育学刊,2010(5):92- 94.
[18]邱丕相,王 岗。走进主流社会的中国太极拳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
上一篇:体育教师能力需求视域下田径普修课学生能力培
下一篇:城市化背景下体育强国建设研究

| 体育推荐

更多
太极拳内含的传统文化思想挖掘-体育:太极拳内含的传统文化思想挖掘文章链接:/lunwen/tiyu/4616.html

| 论文创作推荐资讯

更多 毕业论文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