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社会建设的前提
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和目的之一是人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历经30多年改革开放后的我国,各方面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现代化建设与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也产生了些问题,特别是人的现代化问题十分明显。毋庸置疑,伴随我国30年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个人获得了更多发展机遇,人的开放、进取心理逐步养成,主体概念和权利、民主、法治观念逐渐形成。遗憾的是,受到社会转型期既有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的影响,也有市场机制的渗透,加之一定时期内政府管理模式的滞后,使人的社会服务与自我管理的意识欠缺,社会管理参与度乏力。一些人唯经济利益是图,轻视精神文明修养,弱化了道德感和社会职责感。
而人的现代化是社会建设尤其是建设现代化社会成功的重要要素。美国社会学家阿列克斯·英格尔斯曾指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1】169人的现代化如果得不到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迷失前进目标,会因为得不到人民群众一致支持而失去后续发展动力。
社会建设要以人的现代化为目标,这个“人”涵盖现代化建设中的每一个具体参与的主体。社会建设应将影响人的发展的社会管理体制为抓手,经过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拓展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理性参与社会管理的素质与能力得到拓宽,人的社会建设主体的现代品质逐渐提升。
二、人的现代化程度有赖于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的主体是人,人的现代化反映在社会力量的培育、壮大和社会机制运行创新的过程里。
(一)个人权利的确定和保障有赖于社会建设
现代社会中个人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是个人权利。个人权利在社会管理中作用的大小,导致着社会管理是政府管控还是社会自治。我国在建国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社会管理更多地表现为政府管控,个人生活、工作空间受到限制,思想行动相当统一。因过于突出集体价值,轻视个人价值;过分倡导个人无私奉献,压抑个人权益追求,于是,虽说有现代化目标的指导、牵引,可是鉴于个人权利意识淡薄,个人的社会主体地位久久未能明确。直到经济体制改革使公共权力从微观市场领域中渐渐退出,个人权利才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得以显现、保障,并最终确立。
(二)个人潜能和公平竞争意识的调动有赖于社会建设
实践证明,公共权力如果和资本结合得太紧密,就会造成不同社会群体不能公平享有社会资源与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如果社会力量发展的迟滞又不能扭转这种现象,公平竟争意识和个人潜能必然被压抑,诸多潜规责便大行其道。此现状的扭转,就需培育可以限制滥用公共权力的社会力量,让每个人踊跃投身社会管理的实践,保证市场竞争秩序的公平,将发展机会和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建立在个人努力、能力的基础上。政府则主要地面对大众,服务社会,为个人公平竞争意识和潜能的发展构建良性的社会框架,并为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努力践行。
(三)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养成有赖于社会建设
因为我国社会主体发育比较落后,社会组织的发展尚不成熟,无法尽快担负起因单位体制解体而空缺的社会职能。党和政府多年来又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物质财富的创造,社会保障、平等的发展机会、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等建设相对忽视了。政府后续、积极创建基础公共服务显得乏力。失去了固有的体制保障,又缺少社会新的有力的支持,感到孤独无援的个体,挫折绝望情绪及心理问题油然而生,遇到实际困难无法解决时,很可能出现极端的报复社会的举动,同病相怜者起而随之,便会造成社会动荡。
当国人普遍享有基本公共服务,能及时得到社会的各种帮助、支持后,才能以健康的心态,理性地争取和维护自身和群体的利益。加速社会建设,依靠社会组织使群众广泛地参与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中,通过社会支持使权益得到保护,保持底线公平,国人的社会心态必然健康、舒畅。
(四)个人参与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能力的提高有赖于社会建设
公民个人的理性、有序参与,对社会建设至关重要。而公民参与社会建设的载体是社会组织。作为公民组成的群体性社会组织具有自愿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相对独立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反映出了社会系统迥异于政党系统、政府系统、市场系统,这是党和政府与这些社会组织力量合作的契合点。这些特点使社会组织作为公民个人参与政治社会生活的载体。依靠这个载体,相对分散的个体意愿可相对集中成有序的群体意愿,其行动便少了盲目,容易被社会接受,更具效力。
三、努力推进社会建设实现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的基础是社会建设管理的现代化。代化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制度设计及理念,立足点是人的现代化。对此,一定要有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
(一)促进社会的自主发展,需协调好党、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促进人的现代化,应在逐步开拓社会组织发展领域的同时,协调好党、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因为社会组织是社会自主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