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网论文写作网

论文写作网电话
论文写作网免费咨询电话
13021898016

制度自信与中国比较政治学体系的构建

毕业论文库:社会科学 时间:2016-10-23 点击: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治理视野中的民主发展路径研究”(14BZZ002);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项目“执政党与非政府组织间互动机制的国际比较研究”(13SG50);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项目“国家参与全球治理(SPIGG)指数的指标与测量”(201473)
  作者简介:高奇琦(1981—),山西长治人,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政治学。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对于党进一步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主要针对“制度自信”这一论题展开。在讨论了制度自信的基本内涵和提出背景之后,挖掘制度自信对于政治学学科发展的启示和意义。笔者尝试论证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对于政治学界而言,深刻理解和充分激发制度自信的关键是构建中国的比较政治学体系。本文将重点剖析制度自信与中国比较政治学体系的关联,并就中国比较政治学的核心议题、基本价值与研究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索性的讨论。
  一、制度自信:基本内涵与提出背景
  “制度自信”一词是客观内容与主观感觉的复合体。“制度”是客观内容,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的总和。“制度自信”中的“制度”有特定的内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十八大报告对这一特定内涵有清晰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1]
  “自信”是一种主观感觉,其原本是个体心理学的词汇。自信是一种具有复杂层次结构的心理构成物,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以及对自身能力、价值等进行正向认知与评价的稳定性格特征。简言之,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个性心理与社会角色进行的一种积极评价。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必须具备的一项心理特质。同时,这一个体心理学的词汇也会被用来描述群体的社会心理特征,如团体自信、民族自信、国家自信等等。
  整体来看,“制度自信”是社会群体对自身制度绩效进行的一种积极评价。制度自信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客观的制度绩效与主观的自我评价。客观的制度绩效是指各种外显的、以事实为基础的成绩和效果,如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安居乐业等等。主观的自我评价是指内隐的、以群体感受为基础的对本群体进行评判和估量的心理活动。一般情况下,某一社会群体的制度绩效越高,该群体的自信也会相应增加,反之亦然。但是制度绩效与制度自信并不是线性的一一对应关系。换言之,制度绩效方面较高的社会群体未必一定具有与之相对称的高度自信。客观的制度绩效要达到制度自信需要经过一个重要的中间变量,即主观的自我评价。
  因此,在制度绩效和制度自信的关系上会出现两个特征:第一,制度自信往往会表现为对制度绩效的反应迟滞,即制度绩效已经发生变化,但感觉仍然停留在原先的状态。第二,制度自信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对制度绩效的认识不足,会产生制度不自信或制度贬损。同时,对制度绩效的认识过度,则会产生制度过于自信或制度自满。
  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会提出“制度自信”?这一提法实际上有两点重要背景: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表现出良好的制度绩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有明显改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也在显著增强。而且,中国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成功抗击汶川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均表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第二,与实际制度绩效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国内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表现出明显制度不自信的特征。在理论领域,以西方经验为中心的知识和话语仍然是许多学科的主导性语言。在实践领域,当谈到制度创新时,人们时常还是会不自觉地以西方制度为蓝本或追求目标。特别是当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如发展不平衡或腐败问题)等以事件的形式出现时,人们很容易因此而降低对整个基本制度绩效的认知。正是存在这些制度不自信的表现,所以十八大报告中才会提出制度自信的提法。
  因此,在新时期提出“制度自信”实际上是制度绩效上升与制度评价不足之间矛盾的结果。有效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性做法,就是增加对现行基本制度绩效的了解和认识,并给予其正确的评价。这便是“制度自信”提法的题中之义。
  当然,在这里还需要对制度自信与制度贬损、制度自满、制度自省和制度创新这一系列概念间的关系进行说明。制度贬损是对制度绩效过低或过于悲观的评价。制度自满是对制度绩效过高或过于乐观的评价。这两点都是需要避免的。制度自省是一种对制度绩效评价的自我调控,即在制度绩效特别好的时候,要较为低调地评价自己,而在制度绩效相对不乐观的时候,要自我肯定和自我鼓励。制度创新是推动制度绩效不断提高的价值目标。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制度贬损和制度自满是制度自信的偏差表现,制度自省是制度自信的调控工具,而制度创新则是制度自信的价值目标。制度自信并不是要故步自封,躺在原有的制度安排上享受其成果,而是要在自信的态度上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十八大报告对这一点表述得非常清楚:一方面,我们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自信,另一方面,我们则“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上一篇:试析执政生态环境变迁对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的影
下一篇:干部选拔任用如何突破部门化的“瓶颈”

| 社会科学推荐

更多
制度自信与中国比较政治学体系的构建-社会科学:制度自信与中国比较政治学体系的构建文章链接:/lunwen/shehuikexue/8165.html

| 论文创作推荐资讯

更多 毕业论文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