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校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个人(团体)绩效评估、职称评定、各类奖励申请、高层次人才引进、课题申报、成果鉴定、硕博士毕业等活动中,查收查引服务已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84所设立了教育部查新工作站的高校图书馆其查收查引业务归口基本属于查新工作的范畴,也促使其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查收查引服务又称为论文收录及被引用检索。主要是为有关人员检索其论文被国内外著名数据库收录以及被他人引用情况,并出具检索证明,为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提供评价依据[1]1。本文根据2014年1月6日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公布的《2014年中国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2]中26所大学为对象,对查收查引工作进行网上调研,为规范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查收查引服务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
1查收查引服务规范化的特点
图书馆信息服务具有服务产品的基本特征,即无形性、异质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易逝性[3]。而查收查引与查新一样,属于复杂的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范畴,除了具备上述信息服务的特质外,还是一种鉴证性情报服务,不以用户的主观意愿作为服务依据,只以事实为准则。查收查引服务结果一般以报告或证明形式出具,其规范化可以从两方面细化进行:一是建立完善的服务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服务;二是服务流程依据评价服务的特点,向用户提供满足其需求的各个有序服务步骤,服务流程标准。统一的报告格式和严谨的语言表述是服务公正性、客观性的反映。符合标准要求的报告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较高的质量[4]。
2 查收查引服务基本状况
2.1地区分布
调查表明,26所高校图书馆查收查引服务主要分布于华东和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主要有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10 所高校;华北地区主要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7所高校,两地区合计约占65.4%,且多数在北京上海。其余为:华南1所(中山大学),华中3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西南1所(四川大学),西北1所(西安交通大学),东北3所(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26所高校中开展查收查引服务的图书馆理工类占了12所,综合类占了11所,3所师范类院校。由于服务多集中在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信息资源丰富,检索工具齐备,能满足用户查收查引的需求,而西北及中部部分高校因为经费、人员及学科发展的不平衡,信息资源及检索工具尚待完善,给这些地区用户的信息服务带来不便。
2.2 学术评价工具的界定
26所高校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学校发展定位都相应地制定了不同的学术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一般采用的查收查引的学术评价工具有Web of Science(SCI、SSCI、A&HCI)、EI、CPCI-S、CPCI-SSH、CSCD、CSSCI及JCR检索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IF)。复旦大学等高校还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收录和引用纳入评价,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始利用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作为评价指标工具,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
规范服务的前提是需统一评价用工具,有些数据库如MEDLINE、PubMed等严格意义上不能作为正式评价工具使用。实际中,有些用户如生物医学类专业的,由于在指定的评价工具中所收录的文献较少,便会要求将MEDLINE等数据库作为评价工具。类似情况若出具正式的检索证明将对行业内的约定规范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