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坐歌堂
如哭嫁歌《排起漆椅接公归》[1]822:“侍满桥头排漆椅,排起漆椅接公归。接出公归无别事,接出公归孙出乡。”又如哭嫁歌《哭别家先》[1]831:“壁上先,壁下神,请敬公姥拜家堂。一拜家先孙别去,二拜家神孙出乡。”再如哭嫁歌《哭别内室》[1]834:“右手把起红灯烛,左手把起红灯台。台亲开门同女入,同起女入答谢房。答谢龙床睡大女,答谢衣架挂衣裳。”
女书传播区住民的婚礼中,都要进行一种向迎亲步队泼竹叶水的礼仪。内地传统习俗,娶亲之家的迎亲步队必需在小歌堂日(即新女人上轿前两天)的下午达到嫁女之家。当天,嫁女之家亲友中的女人们需收罗鲜竹叶,用盆、桶、缸盛满清水,将竹叶浸在水里,置于迎亲步队进村必经的门楼、巷子两旁或楼层上,迎亲步队进村时,女人们即向迎亲步队泼竹叶水。泼水的女人越多,泼的水越多,越显得女家对男家的尊重和热情。因而嫁女之家的女人们多要竞相向迎亲步队泼竹叶水。女书《哭嫁歌》中对此举办了浮夸的描画。
这首歌谣里,“水浸门楼无聚楼”描写的是迎亲步队已进了村,女人们都向着迎亲步队泼竹叶水,所泼的竹叶水之多,都把门楼给淹了。女人即将出嫁离乡,此后都不能与义姊妹们常在闺楼欢聚了,想到此,众姐妹们个个都在悲痛堕泪,无比痛心。“水浸门楼”,这是用了浮夸的手法,极言女人们向迎亲步队泼的竹叶水之多,这里表示的等于内地婚俗中的泼水礼这一习俗。
如女书歌谣《妹是一心入歌堂》[1]855:“正月十五去走赶,瞥见哥哥入广西。广西铺上件样有,金花银花台不要,台是一心入歌堂。闹热神堂年年有,闹热歌堂两夜收。两夜收开不闹热,三夜收开真收开。收开日头有日出,收开女日会不归!”
如哭嫁歌《水浸门楼无聚楼》[1]823:“一更愁,水浸门楼无聚楼。无者聚楼双溢水,双双溢水泪双流。二更愁,黄龙溜过亲床头。亲者床头滚滚睡,是女过他泪双流。”
这首歌谣里所说的“两夜”、“三夜”,即指内地的歌堂勾当,因为坐歌堂均在晚上,故说“夜”。第一夜叫做“愁屋”。嫁女之家于当天下午在村内选一生辰八字好,会唱哭嫁歌的女人作召集人,把村里会唱哭嫁歌的女人都邀集起来,一起吃糍粑,吃毕在内室里伴着新女人。另选一位丈夫健在、怙恃双全、有子有女、会唱哭嫁歌的妇女,于黄昏时分,站在新女人闺楼口的木梯第三梯级上,开腔领唱。唱到第三句时,新女人即在房内接声,唱哭嫁歌,陪女乐齐声跟唱,约唱两小时竣事。第二夜叫做“小歌堂”,道喜的亲友都在小歌堂日赶到。嫁女之家需在亲友中选择十二个生辰八字好、丰度俱佳、怙恃健在、会唱哭嫁歌的年青女子,伴随新女人唱哭嫁歌,叫做“伴娘女”。晚餐时,宗族祠堂大厅内侧一字儿并排摆上七张桌子,中一桌置花瓶,内插红花和带叶的蜡树枝(红花象征兴旺发家,荣华繁华。蜡树四季常青,叶在点火时发出爆炸声,取祝贺新女人与新郎恩爱长存之意),不摆酒食。新女人身穿红衣,戴凤冠,着竹叶披肩,系花裙,独坐中席。两旁桌上各摆酒席,十二伴娘女盛装艳服,排列新女人两侧,每席两人。座次按本人条件的坎坷和与新女人的亲疏干系排定,叫做“坐位”。新女人左侧第一位叫做“上位”,右侧第一位叫做“对花心”。“上位”和“对花心”都是伴娘女“坐位”中的最高席位。来宾入席后即开始唱哭嫁歌。据传统习俗,新女人和伴娘女都只唱哭嫁歌,不动箸。晚上,大厅内灯烛光辉,地上摆满火盆(内地住民的婚礼多在冬季)。伴娘女陪着新女人围坐在大厅正中的火盆边,女性亲友都集聚到大厅里,男性亲友则在大厅外层围观,迎亲乐队不时奏乐。大厅里布满哭嫁歌声,逗乐声,欢笑声,奏乐声,热闹很是。小歌堂一般坐到半夜就竣事。第三夜叫做“大歌堂”。坐大歌堂与坐小歌堂的环境基内情同,只是到晚上10点钟阁下,新女人必需在伴娘女的陪同下到村内各家一一哭别(如村落大,则只到干系较亲近的人家),再回到大厅与亲友共唱哭嫁歌,凡是要到越日黎明才止。三夜歌堂到此竣事,午饭后新女人即出嫁离乡。歌谣里,“三夜收开真收开”,正是说的三个夜晚的狂欢之后,歌堂遏制了,女人就真正出嫁了,女子的闺女时代就正式竣事。“收开日头有日出,收开女日会不归”,等于说日头降落了来日诰日日头还会升起,可是闺女时代竣事了,就真的不会再有了,表达了歌者对闺女时代竣事的难受与感应。“歌堂”所唱的歌大多歌调舒缓轻曼,情真意切,具有冲动心弦的魅力。
三、女子出嫁须哭别家神、内室
女书传播区女子出嫁,上轿前要进行三天的哭嫁歌勾当,叫做“歌堂”,介入歌堂勾当叫做“坐歌堂”。由于只有女子出嫁才进行歌堂勾当,因此内地女子都把歌堂勾当和闺女时代的竣事接洽起来,对歌堂勾当很是重视。
二、泼水礼
在中国境内的很多民族汗青上都曾有过女子哭嫁之习俗,但女书传播区女子的哭嫁有差异于其他地域女子哭嫁的明明特点。这不只表示为“坐歌堂”的奇特哭嫁勾当形式,更表示在哭嫁工具上的差别。女书传播区女子出嫁时,不只要向亲友一一哭别,并且要向祖先、家神哭别,甚至向内室哭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