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外图书馆公益性数字资源服务实践
国外方面,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公共图书馆制度的国家,通过《公共图书馆与博物馆法》(the 1964 Public Libraries and Museums Act)以征集财产税来建设图书馆。英国大部分地区是通过地方政府的公共图书馆(Library Authorities)在辖区内市、镇、村设置规模不等的固定图书馆和若干流动图书馆来实现数字资源服务[1]。据2011年统计,英国共有4 265个公共图书馆,英国人口有63 223 600人,公共图书馆活动读者就有11 411 561人,全年访问量有306 590 715,平均每位读者访问图书馆26.86次[2]。挪威图书馆事业比较发达,大多数市区其实是不足万人的小社区,《挪威图书馆法》规定每个市必须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在《图书馆改革2014》的改革方案中提出通过加强数字化技术和图书馆的改组来强化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挪威2011年统计年鉴数据分析:挪威人口总数为498万,744所公共图书馆。2011年纸质文献外借量为1 861.9万册,数字文献外借量635.8万册件,合计外借量达2 497.7册件,人年均外借文献5.01册件。纸质文献利用率从1990-2011的11年时间来看,纸质文献利用率逐年降低,数字文献利用率逐年提升[3]。美国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依据是各州通过当地的公共图书馆法规和相关法,法规一般都授权地方政府和其他法人成为当地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地区性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财产税,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对地区性图书馆提供一些补贴,总经费中有较多社会捐款,这主要是美国的法律和税收鼓励社会捐款。根据2009年的美国公共图书馆统计资料[4],全国有9 225个公共图书馆,藏书合计81.6亿册,人均藏书2.7册,人均访问数5.4次,人均咨询1次。美国将近25%的公共图书馆有分馆和流动馆,分馆和流动馆的总数接近公共图书馆的总数,由此可见,作为公益性数字资源服务体系的触角不仅仅有独立建制的图书馆,还有众多的分馆和流动馆。
国内方面,2011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基本统计数据表明:总共有公共图书馆2 952个,文献总量69.719万册件,人均0.517册,人年均访问0.283次[5]。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基本指标存在较大差距。尽管如此,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2011年的财政拨款和新增文献藏量与上年相比,分别增加2433%和3481%,成为全球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投入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普惠性、公益性数字资源服务方面,主要依托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国家图书馆、省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平台和技术实力,通过设置分馆和业务指导来实现基层图书馆对民众的全面服务的。广东流动图书馆体系建设,就是通过从2004年起省财政每年单列500万经费,通过省立中山图书馆在欠发达县建立流动分馆,流动分馆读者可享受省馆116种已购数据库资源和22种试用数据库资源,数字资源服务延伸全省。苏州图书馆分馆建设是按需设馆的两级结构模式,它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总馆按照人口密度和区域大小设馆,总馆直接管理所有分馆,苏州总分馆建设是没有政府行政推动的情况下,由苏州图书馆与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合作,采用协议开展的。目前,苏州全市共建成173个分馆,其中非市区分馆达117个,基本实现了各县级市建制镇的全覆盖,并拥有2辆流动图书车以及22个流通服务点,通过分馆、流动图书车、流通服务点免费办理读者证,分馆读者享受总馆所有数字阅读资源[6]。
2.1所处地域经济贫困,图书馆事业发展缺乏地方经济强力支撑湘西地区湖南西部,是湖南省惟一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的地区,是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重点地区和扶贫攻坚主战场,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地区。全州总人口289.65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78.4%,城镇人口为97.05万人,2012年人均GDP为15 46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 038元,农民人均收入为4 229元[7]。湘西州人均GDP为湖南省人均GDP的46.2%,为苏州的13.6%,湘西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湖南省人均70.5%,为苏州的40.1%,农民人均收入湖南省农村人均56.8%,为苏州的21.8%[8-9]。(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