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派别的产生
“整个绘画史永远是一部看的历史。看的方式改变了,技巧就会随之而改变。②”印象主义是现实主义向现代艺术的过渡,广义上讲,是指画家捕捉事物的瞬间变化,狭义上讲,是指画家的第一感觉,类似于“草稿”之意。强调画家在其创作过程中主观感觉的重要作用。19世纪中叶,在法国以艺术创新为追求目标的一群年轻艺术家,在1874年举办的“联合展览会”中,克劳德·莫奈的画作《日出·印象》引起了大众的注目和评论,甚至是嘲讽和曲解。后又风靡全欧洲并对写实主义产生了极大冲击,代表人物除莫奈外还有灵魂人物马奈,开拓者塞尚,中坚者雷诺阿、毕沙罗和德加(如图1)。对绘画的光、色研究和探索是这场视觉革命的历史性功绩,鲜明的审美理念、造型法则和艺术倾向是最其显著的特征,色彩的单纯和笔触的奔放与传统工整细腻的画风截然不同,被大众审美定义为欺世盗名和激进狂野。后印象派的产生没有固定的画家团体和正式展览展示其画作,并且未在公开场合发表过其言论和艺术主张,后印象派是艺术评论家勉强加之的称呼。它与印象派最大的区别就是其强调个性,彰显自我,刻意在画面中加强和渗透画家个人的主观幻想和精神。
二、 内心独白的不同
印象派画家的追求是执着的,他们坚信光的变幻莫测和描绘光照下的真实是绘画的本真,感性思维和画家的第一感觉重于其理性思考,正如法国作家左拉所说:“绘画给予人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印象派画家把注意力集中在光和色的效果上,即把光和色从事物中分离了出来。本来光和色都是依附于事物本身,或固着于事物本身的。现在它们被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因素。”③光的纯真印象在这一时刻被无限的推崇和尊重,那些恰如其分的笔触和适量的、未经调配的颜料在画面上组合、并置。印象派之父莫奈是运用光和色的天才(如图2),对他来说,雪不是白色的,随着光的变化它会带有红色、蓝色、紫色、橙色等,如1891年莫奈展出的15幅关于干草堆的油画,在不同光线下的一系列表现干草堆的瞬间光影效果,绿色的草地在夕阳的照射下也会闪着红色的光芒,光使色彩在此处互相穿插、包容。莫奈追逐着光的变化,我们似乎无法从他的画作中体会他本人的情感和曲折的人生经历,他用色彩和笔触凝固了转瞬即逝的玄妙景象,这一点与后印象派画家有着很大不同。
后印象派大师以凡·高为主要代表,他短暂而极富激情的一生全都献给了艺术和绘画,他的爱与恨、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楚等内心独白都全然反映在他的画作中。从他的自画像中能明显地感受到他用粗犷的笔触、狂野的色彩和夸张怪异的形象描绘着他瘦骨嶙峋的躯体和深沉痛苦的眼神。他的最后一幅作品《麦田上的乌鸦群》,黑色夹杂着钴蓝色的、死寂的天空看不到希望,似乎暗示着死亡的恐惧,而金色成熟的麦田又象征着生命力的旺盛,生命与死亡在此时彼此抗争、压抑着,作者那颗试图冲破限制和不安分的心灵表露无遗。尽管凡·高是穷苦的、孤寂的,但他内心永远渴望着阳光和希望,这一场景正符合他当时的心境。
三、 对现代绘画艺术启示的不同
美国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比较传统艺术和现代派艺术时说:“古代的艺术大师们所希望的是能够把主体对物质的坚固性和清晰可辨性感受突出出来,而现代派艺术却希望尽量减小事物的物质性和尽量把事物的主体性减小到最小限度。我们从现代艺术见到的形象,并不是再现物理现实的形象,而是人的想象力臆造出来的形象。这种由人创造出来的非物质的轻飘飘的形象,不是为了突出自身,而是为了突出它们所处的那个平面。”印象派作为新的艺术流派,反对单纯地模仿自然并强调自我。新的绘画语言与题材的突变、新的技法与创作观念的创新等方面都具有颠覆性的革新意义。印象派的视觉图示是对大众审美习惯和程式化的视觉感受进行变化,东方和非洲艺术也对西方艺术界有所震动,因此,这一变革极大地影响着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而作为19世纪西方的重要画派后印象主义在继承了印象派传统的基础上,也有着自身的发展和突破,并且思想观念也受一些哲学家的影响,如康德、尼采、叔本华以及弗洛伊德等,后印象派突破了理性思想的束缚,思维敏捷、富于创新精神,一大批新晋艺术家的作品凸显了其推崇崇高美的意识,增强画面的感染力,丰富艺术形式,这种革命性的探索激励着后世艺术家的创新意识和动力。后印象派大师带给我们的多是感动和激情,画面既是他们内心的写照,也是他们生命轨迹的记忆。艺术的创作是艺术家们心灵的袒露,现代绘画艺术也应如此。(节选)